书客居 > 延明纪略 > 第二十四章 算账

第二十四章 算账


  桌上摆的菜色很简单,一盘麻油炒鸡蛋、一碟淋着蒜酱的猪头肉、一条焖熟的鲤鱼,一壶浊酒,两碗白饭。

  杨渊将碗筷摆好,将酒倒进酒杯里面,轻轻放到坐在对面薛旺面前。

  “这一次,多亏了薛大。”杨渊脸上笑着。

  “公子……”

  薛旺看着摆在自己面前的酒杯,一时有些恍惚,杨家的公子给自己摆酒,这是做梦都没想过的事情。

  这一趟真没有白跑。

  “腿可好些了?”杨渊稍稍抿了一口酒:“这边也没有什么别的,咱们凑合凑合。”

  “好多了。”薛旺跟着举起酒杯饮了一口浊酒:“公子太客气啦,您就是请我老薛吃树根,那也是香的。”

  “说起来,”杨渊将酒杯放到一边夹起一筷子鸡蛋放到薛旺碗里:“薛大是什么时候投到我家门下的?”

  “哦,那是天启五年的事了。”薛旺笑了笑:“小人平日里在乡里是个刺头,得罪了乡里的小吏,他借机要发遣小的,小人没得办法,便投充到了老爷名下。”

  “我倒是有点兴趣,麻烦薛大给我讲讲。”杨渊拿起酒壶给薛旺又是倒上一杯,搞得薛旺赶紧拖着伤腿站起身来伸出双手拦下,然后自己将酒壶拿过去,给自己续上一杯。

  “那年要交夏税,小人左右问过周围的邻居,给小人一亩地订得田税是八分银子,旁人都六分银子,小人当时心里不服。”

  杨渊点了点头:“那你可问过原因?”

  “那户房的小吏说小人的田是上田,所以要按一亩八分银子收,但且不说小人的地是不是上田,别家的上田也就是七分银子一亩地。小人便跟他吵了起来,他恼了说要发遣小人,叫我等着。”

  杨渊听到这没有多说什么,借着收税上下其手,正是那些小吏鱼肉百姓的常规手段。

  夹起一筷子猪头肉沾了沾蒜酱,杨渊接着问道:“于是你便将土地投给了我家?”

  “没有,”薛旺脸色复杂:“小人只好忍了,祖上一共积下十二亩八分田,我卖了家里的一头骡子,凑足了银子,完纳了那年的夏税。”

  十二亩八分田,这老薛原本到还是个富户。

  “那后来呢?”

  “后来没几天,县上发来了文书,点小人去充衙役。”薛旺又饮了一口酒,脸上流露出愁苦之色:“家里面全指着小人,又怎能去做那等贱役。”

  杨渊很理解薛旺这种苦恼。

  县衙里面分三种人。第一种是官,比如县令老爷,比如主簿、典吏,虽然出身品级以及未来的前途不一样,但他们到底都是官,是老爷。

  第二类就是六房里的书吏,他们虽然没有老爷那样的权威,却是老爷们的臂膀,干什么事情都离不开他们。

  第三类则是役。前面两类加在一起算是官吏,或多或少都有权在手,役就是纯粹的临时工了。由平民组成,给县令老爷抬轿、看仓库、把守城门、老爷们上堂的时候负责喊个威武,老爷们出巡的时候拿个锣敲敲打打。

  正经百姓都有自己的营生,谁愿意去干这个?更何况当衙役也没有什么收入。因为这是“役”,是应尽的义务。

  “小人东拼西凑些银两,准备找个人代役,谁知道县衙里面却有书吏巡查,别人都能代役,点名了小人不能代役。”

  按照常规的规矩,谁被点中要去当“衙役”,要么是自己认倒霉,去衙门里面干活。要么就出一笔钱,找几个泼皮无赖代替自己定岗。

  杨渊明白,像薛旺这样家里还有些田地的殷实之家,万万是不愿意去当这等衙役的。更何况薛旺走了,家里那十几亩地可怎么办?

  “得罪了一个小吏,就能破家啊。”杨渊看着杯中之酒,只感觉万分沉重。

  这薛旺明显便是得罪了当初来收夏税的小吏,所以才有了后来的事。破家的县令,灭门的府尹。破家灭门又何须这等大官?一个小吏足以。

  “小人一时气不过,索性便求到老大人府上,胡管事急公好义,准了小人投献到老大人府上。”

  “官如猛虎,吏似豺狼。”杨渊嘴上念叨着:“可怜黎民百姓,血肉为其膏粱。”

  杨渊还有一句“绅为熊罴”没有加进去,升斗小民,在这个世上活得太辛苦了。

  “薛大,你知道你要交多少税吗?”

  薛旺摇了摇头:“大概有个数是知道的,但是每次都会变。”

  “这就对了,”杨渊夹起一筷鱼肉送进嘴里:“我陕西承宣布政使司,一共有两千九百二十九万余亩,应纳税粮一百七十三万余石,按一石粮一两银子算,一亩地应纳银不到六分。”

  薛旺瞪大了眼睛:“三少爷真是神人,咱陕西有多少地,要纳多少粮,您老都知道?”

  “这都是写在《大明会典》里的。”

  “那少爷能记住,也是极了不起的。”

  会典类似当代官员制度行政法规的全方面辑录,曾经有人开过玩笑,要想把宋代的职官制度整理出来,足够毕业一个博士。换到明代就没有这种可能,因为明代的文官就已经把朝廷的各项职能全部都编纂成册了,不用后人去忙碌。

  “那为何每年都收的不一样?”

  杨渊捧起酒杯饮了一口:“因为县令不一样啊。”

  “您是说多出来的税都是詹时雨那个狗才拿去了?”

  薛旺碗筷都拿不稳。

  “若是海瑞海刚峰做本县县令,那自然不会有这些摊派。但是大明两百多年有几个海刚峰?自从轩辕黄帝战蚩尤后,翻翻史书,又有几个海瑞?”

  杨渊看着薛旺:“当年洪武皇帝开国,一个县令定下的俸禄是九十石粮食,绝对是饿不死官的,可人心欲壑难填,总有人的肚子是吃不饱的。”

  “每年的夏税秋粮,除了本来要上交朝廷的,还要额外再加一些。”杨渊说道:“多加的这些,称之为火耗,小吏们不过是过路财神,最后这些银两都会落到县尊那里。”

  薛旺咽了口唾沫,要说这些陈规陋习,他自然是知道的,但是总是归结于下面的小吏们是坏人,但是听到三公子指出了问题的核心是县令大人,他一时之间还有些不敢相信。

  “若是碰见海刚峰那样丝毫不取得清官,下面的百姓们还能少摊上一些摊派。若是碰见一个虎狼之吏,那可就有的受了。”

  杨渊后世看过一个统计,清代的一个县令,通过在税收里面卡油的这种低端手段,一年可以获得两万两的收入,而一省总督也不过十八万两而已。

  因为清代可以买官卖官,甚至有人集资买官,三年一共牟取六十万两的暴利,即便后来因为贪腐被拿下,最后也是轻松脱身。

  “这……咱们公子以后做了官,一定要做个清如水明如镜的好官。”

  杨渊看着薛旺:“官场陋习如此,就比如詹县尊,他一年至少可以拿到两千两白银,这还是他收着手,不放开捞。”

  杨渊并不觉得贪污跟工资高低之间有任何关系,唐宋的官员工资高,但即便是吏禄三百石,妨着这些大人们捞钱了吗?雍正皇帝搞了一手“火耗归公”,设立了养廉银,但改变了官员们层层盘剥的现实了吗?

  胤禛除了给老百姓加了一茬税,依旧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现实。

  “少爷以后一定有大作为。”薛旺捧起酒杯饮了一口:“俺老薛最佩服的就是三少爷,每天起那么早射箭,学问又深,以后咱大明朝就需要三少爷这样的人出来做官,再出几个海刚峰。”

  “海瑞救不了大明,就是有一百个海瑞,也救不了大明。”杨渊喝到酒酣处:“如果是一万个……”

  杨渊忽然意识到如果这世界上真的有一万个海瑞,那或许真的会有不同。

  “那有谁能救大明?”薛旺不知道有什么事是海瑞做不到的。

  “李自成、皇太极、张献忠、多尔衮、罗汝才,他们能救朱元璋的大明。”杨渊笑着:“海瑞不能,我也不能。”


  (https://www.skjvvx.cc/a/24/24123/538081207.html)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1秒记住:www.skjvvx.cc 书客居手机版阅读网址:m.skjvv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