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客居 > 大宋不怂 > 六十二、荆公(王安石)铁粉

六十二、荆公(王安石)铁粉


  当所有人洗耳恭听李申之的高论时,他的一句话却将众人吓了一跳。

  李申之说道:“想要开源很简单,行熙宁新法便是。”

  熙宁新法,便是赫赫有名的王安石变法,号称华夏文明三大变法之一,与商鞅变法,戊戌变法并称于世,三大变法皆是划时代的改革,是新时代与旧时代的划分,可见其地位之重。

  而王安石的变法的重要性,历来没有得到其应有的地位。

  王安石变法之时,是北宋的神宗皇帝赵顼在位,年号先后叫作熙宁,熙丰,因此又叫作熙宁变法,熙丰变法。

  宋朝人自己喜欢把这场变法叫作“熙宁新法”。

  熙宁新法看似遥远,其实不过是六七十年以前的事,王安石去世不过五十多年,活在当下六七十岁的人,或许还与王安石有过交往。

  纵观华夏数千年,历代都不乏能臣,每个朝代的有识之士都积极地向朝廷上书,陈述自己的施政主张。

  翻开史书,到处可见“富国十条”“强兵九策”“破虏六法”“实边七方”……

  其内容基本上大同小异,全都是在商鞅变法的耕战体系之上的延伸,是依据当时的事实际情况进行的改造。

  唯独王安石变法是一项划时代的改革,纵观封建王朝两千多年,唯一勉强可以与商鞅变法的伟大程度相提并论的一次变法活动。

  当李申之说出自己的观点时,洋洋得意地等着捧哏上场。

  可是扫视了一圈自己的盟友,只见他们一脸的猪肝色,没有人接茬,让李申之尴尬不已。

  韩平观察了李申之的脸色,感觉李申之不像是故意说出王安石的熙宁新法来捣乱,便解释道:“靖康之难始于王安石,申之怎可行此祸国殃民之法。”

  这次轮到李申之被雷击了,他目瞪口呆地看着韩平,又扫视了学舍内的一圈同窗:“王安石祸国殃民?”

  众学子默默点头。

  李申之忽然感到一阵眩晕,一阵恍惚。

  莫非自己来到的这个世界不是原本的宋朝?是一个平行的异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王安石是一个堪比蔡京秦桧的大奸臣?

  殊不知王安石的的确确被黑了一千多年,直到辛亥大变革时期的梁起朝(被屏蔽怕了,用化名,看官见谅)才为他正名。

  在北宋亡国直至清末,黑王安石就和黑秦桧一样,是政治正确。

  李申之纵使积累了浩瀚的无用小知识,终归有自己的盲区。

  稍微花了些时间,李申之接受了这个现实,稳定下来情绪,理清了其中的关节。

  一直以来,他将荆公王安石视为偶像,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丝毫不比岳飞差。

  那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更是成了他一生都在追求的境界。

  岳飞能救得,同样也能为荆公正名。

  只想了片刻,他便搞明白了王安石的地位,厘清了他背黑的逻辑。

  说起来很简单,就是活人向死人的一次甩锅。

  北宋亡国了,就要有人背锅。因为南宋的建立,北宋的皇帝不能背锅,只能让当臣子的来背锅。而蔡京童贯这些人的分量不够,他们便把王安石搬出来鞭尸。

  再加上北宋折腾了几十年的新旧党争以高滔滔和司马光所代表的旧党胜出,王安石领衔的新党完败告终,他们便可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通过自己掌控的话语权,对王安石肆意进行诋毁。

  这一刻,李申之再次键盘附体,开口群嘲道:“你们这一群伪君子,享受着荆公遗泽,却在这里诋毁荆公,可还要半分脸面?!”

  说着话,李申之伸手拍着自己的脸庞,拍得pia`pia`作响,脸上尽是嘲讽之意。

  这些学子们都是二十郎当的小伙子,能在府学之中读书的人都是街坊邻里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从小就生活在别人羡慕的眼神之中,养尊处优惯了。

  他们哪见过什么是喷子啊。

  没有经历过键盘大战的洗礼,就他们那脆弱的小心脏,只需要一句话就被点炸了。

  李申之的一句群嘲,成功地引起了学子们的怒火,就连韩平都变得脸色窘迫,胸口剧烈地起伏了两下才平息下来。

  有脸皮薄的学子,当场反驳道:“王安石有什么遗泽?尽是写祸国殃民的举措。”

  李申之说道:“荆公的农田水利法,极大地增加了农田产量。若没有富足的粮食,你们有什么资格坐在这里读书?”

  在王安石的主持之下,农田水利成了主要政绩之一,极大地增加了农田的产量。

  南宋时期,亩产已经可以达到四石。

  宋代的一亩与现代相差不大,一石的重量也与现在相差不多,可以粗略地理解为,南宋时期土地的亩产达到了四百斤。

  而华夏大地上农田的亩产再次达到这个高度的时候,要到1980年以后承包制全面落实才逐渐赶上。直到2000年的时候,农田的平均亩产才相当于宋代的六石。

  就这亩产六石的产量,还是有农药和化肥的加持之下,经过了数十年现代选种育种培育,有着大量的现代化机械耕作的结果。

  当然,这与南宋占据着华夏最适合耕种的土地有关,但不得不说南宋的农业水平,是华夏文明史中现代农业全面普及之前最高的产量,没有之一。

  也正是因为如此高的亩产,即便南宋初期农民的税赋高达七成,却依然没有什么大的暴动。

  其中缘由,只要与别的朝代对比一下,便能发现其中的奥秘。

  汉代的文景之治时期,是史上有名的轻徭薄赋的时期,那时候税赋只有一成,税收比例只有宋代的七分之一。

  那时候的百姓们身上的压力很小,生活也很富足,是华夏史上最负盛名的盛世之一。

  然而汉代的亩产折合成宋代的度量衡之后只有一石,即便是只收一成的税,农民每亩地只能结余九斗粮食。

  到了南宋,亩产四石,收走七成的税之后,农民手中依然可以结余一石二斗,受尽严苛剥削的南宋农民竟然比轻徭薄赋的文景之治时代的农民收入还要高。

  而剩下的二石八斗粮食,哺育了文人士大夫们憧憬的“最好的时代”。

  简言之,正是因为王安石的农田水利法,使得宋代粮食产量极大地提升,进而让肮脏腐朽的北宋还能奇迹般地多活了许多年。

  就凭这一点,说一声荆公千古都不为过。

  反驳的学子显然没有这么高的觉悟,说道:“那青苗法又如何说?强迫农民贷款种田,导致农民不堪重负,最后破产卖田。”

  李申之冷笑一声,说道:“青苗法颁布的时候,是让官府设置贷款,农民可贷可不贷。然而在执行的过程中,那些官员们强迫农民贷款,导致了你所言之事。如果没有司马光这厮在背后撺掇,那些官吏们敢这样吗?”

  甩锅谁不会,你们能甩锅给王安石,我就不能给司马光甩锅吗?司马光背后的高滔滔咱不敢随便说,但你司马牛的坏话还是可以说几句的。

  青苗法的确是放了贷款,而且利息高达二分。这要是放到现在,那妥妥的是高利贷。

  然而站在当时的背景下再去看这个利息,跟当时地主豪强们动辄八九分利,甚至两三倍的利息比起来,二分利的青苗法确实是一项惠农措施。

  李申之引出了司马光,导致了话题的升级:新旧党争。

  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新党,和以司马光为代表的旧党,两者之间的党争也成了促使北宋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自王安石以后的新党变了味道,与旧党一样,纯粹地成了打压异己的工具。

  要知道,蔡京也是以新党自居,这也是王安石为大宋亡国背锅的原因之一。

  宋徽宗上台之后,在蔡京的主持之下,他们给王安石平反过一次,追封了许多恩赐,甚至还给了配享太庙的尊荣。

  然而到了宋钦宗上台之后的靖康元年,赵桓清算朝堂之后再次把王安石打到了地上,又把王安石的牌位从太庙里给赶了出去。

  蔡京祸国殃民,蔡京是新党,王安石新党头子,所以王安石就是祸国殃民的头子。

  在大宋士人眼中,这是一条完美的逻辑链。

  若是荆公知道蔡京打着自己的旗号为非作歹,不知道会不会被气活过来。

  韩平不想让学术探讨变成党争的延续,打断道:“荆公的确有一些利国利民之事。但是新旧党争已是定论,不必做过多探讨。”

  李申之也没打算在新旧党争上做文章。毕竟蔡京都是公认的新党人,若是从这个话题开喷,自己身上槽点太多,不好搞。

  在众人讨论之际,学舍外面聚集的人越来越多。

  外面的学子都是从附近州县赶来的学子,他们距离比较近,便想着早一天到临安,感受一下临安的政治氛围,顺便看一看临安的学子们押的什么题。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京城的老师们押题最准。

  外地的学子在门口听了一会,大致听出了点味道:临安的府学里面竟然有个愣头青要给王安石平反。

  王安石祸国殃民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还有什么好反的?

  这个板板是官家赵构拍的,你要给王安石平反,那就是在打官家的脸,打赵构的脸。

  你若是在科举之中敢这样写文章,卷子被黜落还是小事,万一被官家和考官嫉恨上,把你写入黑名单,那就万事皆休了。

  外地的学子们不知道李申之的身份,看到李申之不知好歹的辩论,有人忍不住要教训几句。

  “王安石穷兵黩武,在河湟打了几场仗,占了些鸟不拉屎的地方,凭白地耗费了国力,导致国内虚弱不堪。这样的人竟然还要为他平反,真是笑话。”

  外地学子自顾自地说了一大通,忽然感觉气氛凝重,浑身冰冷。

  “畜生!”

  李申之断喝一声,双眼满含杀气地盯着他,仿佛行刑前的刽子手一般盯着他的脖子,那一瞬间,这个外地学子感觉自己的脖子已经被割开,脑袋不属于自己。

  “什么时候开疆拓土成了耗费国力?我泱泱华夏的汉唐雄风怎么就养出了你这么个废物!被人揍的时候就抱怨没有战马,没有战略纵深。可是有人替你们拿下了养马地,替你们打出了战略纵深,却被你这个畜生污蔑为祸国殃民,你的良心呢?你的骨气呢?长到狗肚子里去了吗!”

  河湟之地就是优良的养马地,王安石和王韶在熙河开边中拿了下来,并且压制了吐蕃,完成了对西夏的合围。到了这些人嘴里,竟然成了穷兵黩武,耗费国力。

  宋人啊宋人,你可真行啊!

  “你以为你是谁?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一个,也敢在这里大放厥词。在下平生最佩服敢作敢当之人,若是那手刃秦桧的李申之这般说,我便给他磕头认错。”

  他知道李申之也是个年轻人,更是赵构的亲信,是以拿出自己的偶像李申之来压制眼前这个讨厌的李申之。

  因为他觉得,王安石背锅是赵构的意见,赵构的亲信总不能反对赵构吧?

  李申之冷笑一声:“你可以跪下了。”

  旁边有人悄悄告诉他:“那人就是李申之。”

  那外地学子脸上青一阵,红一阵,哼哧了半天没说出话,最后一甩袖子走了,扔下一句:“粗鄙。”

  连下两成,李申之斗意正浓,他怒目环视学舍内外,冷声问道:“还有谁?”

  还有谁要诋毁荆公,准备着受我键盘的大招吧。

  李申之这一次真的是生气了。

  千古荆公一心为民,做了那么多利国利民的事,却被黑成了这个样子。

  大家明明心知肚明地享受着王安石改革带来的便利,却丝毫不影响自己说他的坏话,简直就是一群白眼狼,放下碗就开始骂娘。

  不只是农田水利法和熙河开边,王安石还有许多改革的举措,对两宋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后再说。

  因为李申之已经按照王安石的模板做好了准备,打算在应天府开始实施。

  如果王安石变法真的能够施行下去,那么北宋将会是华夏文明现代化的开端。

  等李申之发完飙,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人敢招惹李申之的霉头。

  说理说不过,吵架吵不过,这让怎么玩。

  “那你说,汴京是怎么丢的?”终于有学子能问出一个有水平的问题了。

  是啊,既然钦定的背锅侠王安石被平反了,那么北宋亡国的锅该谁来背呢?

  咱们把宋朝分成了北宋和南宋,实则宋朝人不这么认为,在他们眼中,并没有北宋亡国之说,只说汴京失陷,或者靖康之难。

  这个问题也打了李申之一个措手不及。

  他是愤青不假,但却不是傻子。

  每一届政府都有自己的话语体系,也就是政治正确的东西,讨论所有的问题都必须在这个话语体系之下才行。

  比如说欧米言必称自由,我们必须为人民服务。

  在南宋政坛的话语体系之下,一定要有人为靖康之难背锅,而这个背锅的人恰恰不能是罪魁祸首宋徽宗赵佶。

  这就难办了。

  总不成给王安石平反,然后再把司马光给黑成翔吧。

  虽然李申之对司马光没什么好感,但也不至于把南宋亡国的帽子扣到人家头上,过犹不及。

  忽然,李申之灵光一现:

  这不有现成的背锅侠么,不用白不用!


  (https://www.skjvvx.cc/a/97057/97057322/675436457.html)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1秒记住:www.skjvvx.cc 书客居手机版阅读网址:m.skjvv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