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第03章 负笈西洋取真经
(三)负笈西洋取真经
经过漫长的海上航行,轮船终于到达了大洋彼岸的美国。1907年底,马寅初来到了美国康涅狄格州的纽黑文(new haven),正式成为耶鲁大学的注册学生。
初入美国的马寅初,仍然怀抱“实业救国”的理想;因此,他在耶鲁大学最先选择的专业是矿冶。但就在美国留学期间,马寅初的理想发生了动摇。他亲眼目睹了美国成熟的社会制度和先进的工业技术,再与清政府腐朽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经济相比较,马寅初感到了强烈的震撼。他的思想由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始认识到单纯走“实业救国”之路是行不通的,社会制度非来一番改革不可。他决定改学经济学,以期将来能在社会经济制度的改革方面有所作为。在1947年的一次演讲中,马寅初谈到过改专业之事,“余到美之后,不再想选择矿科,将学矿科的念头抛入九霄云外,以为经济学富有内容和生命,遂选经济为主课,选自然科学为副课”[ 《在今日的中国,何以学非所用,用非所学》,《马寅初全集》第十二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46页。]。
于是,从第二学年开始,马寅初在耶鲁大学改学经济学专业。经过艰苦的努力,马寅初于1910年5月以出色的成绩获得了美国耶鲁大学的经济学硕士学位,并且考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
1910年初夏的一天,马寅初告别了耶鲁大学,乘船前往美国第一大城市——纽约。
哥伦比亚大学是一所私立大学,建立于1754年;原名“国王学院”,1784年改称“哥伦比亚学院”,1912年改名为“哥伦比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位于纽约市中心的曼哈顿,故有“都市中的校园”之称。哥伦比亚大学在19世纪后期迅速发展,一跃而为美国的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学校实行半年学制,学年自九月至次年五月。我们的主人公马寅初,在这里度过了为期四年的学习生活。
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马寅初,仍然一如既往地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但马寅初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求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备极艰难。
由于受国内的政治影响,北洋政府寄给中国留美学生的费用是越来越少;到后来,公费干脆被取消了。北洋政府给马寅初的来信说:凡中国之留洋学生,其费用自今日起停发;或归国或留学,悉听尊便。中途辍学的危险,严重地威胁着马寅初。学尚未成,归国何益?虽然明知以后的路将极其艰难,但马寅初还是决定留下来。
于是,马寅初只得采取半工半读的办法,利用晚间和休息日到外面挣取学费和生活费。他或到码头扛木头、做苦工,或到中国饭馆洗碗筷、刷盘子。可想而知,这时期马寅初的生活是极其艰难的。但到后来,这样的半工半读已经越来越无济于事了。一则美国的生活费用很高,而哥伦比亚大学的学费又很昂贵;二则随着功课的逐步加深,需要购买的图书也越来越多。与马寅初同住一室的王正廷好心地劝马寅初:还是同我一起回国吧!现在国内处于乱政时期,各路军阀正在讨伐袁世凯。乱世出英雄,我们回去正好做官[ 王正廷(1882-1961),原名正庭,字儒堂,号子白,浙江奉化人。曾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外交部长、驻美大使等重要职务。]。但马寅初仍然义无反顾,“我到美国来留学,是为了研究学问,学成以后,回去救国救民,并不想当官”,“再困难,我也绝不半途而废,靠做苦工赚钱,我也一定要坚持学完”[ 杨建业:《马寅初传》,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第17页。]。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在马寅初艰难困苦之际,赛利格曼教授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才使马寅初得以集中精力专心攻读。
赛利格曼(erasaligman)教授是哥伦比亚大学的著名教授,也是美国著名的财政学家,是马寅初的导师。在两年多的接触和交流中,赛利格曼教授发现马寅初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也很优秀,是一个让人喜爱的好学生;更为重要的是,马寅初天资聪颖,才思敏捷,对经济学问题有深刻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在学术上已经显示了良好的潜力,假以时日,必将成为大有作为的优秀学者。赛利格曼教授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但他发现一向开朗乐观的马寅初,近来竟然愁容满面、心事重重,便真诚地问马寅初究竟是怎么回事。马寅初如实相告,赛利格曼教授爽快地表示将资助马寅初。雪中送炭,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啊!感动不已的马寅初,表示将来一定奉还资助费用。赛利格曼教授语重心长地对马寅初说:“大可不必,我对才能出众的学生一向珍爱,只要你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学习中能够取得出色的成绩,就是对我最好的报答!”[ 杨建业:《马寅初传》,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第18页。]
在赛利格曼教授的悉心指导下,马寅初于1914年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纽约市的财政》(finances of new york city)。这是一篇以美国问题、而且是一个高难度的美国经济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博士学位论文,其选题与许多中国留学生大异其趣。
当时在美留学的中国学生,都知道一个拿学位的“窍门”,那就是以中国问题为选题。由于指导教师对中国问题缺乏了解和研究,所以很容易获得博士学位。但马寅初鄙夷这种做法,他知难而进,偏偏选了《纽约市的财政》这样一个高难度的题目。
全书共计十二章,分为四大部分:(1)用科学方法编制预算;(2)税收制度;(3)城市债务;(4)新会计制度下收入和支出的控制。
答辩委员会的各位教授一直认为,马寅初的博士学位论文是一篇高水平的、有独创见解的、具有重大价值的经济学论文。就这样,马寅初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学位。马寅初的论文在当时美国的财政界和经济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论文后来在纽约出版,并被选为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一年级本科生的教材[ 颇为巧合的是,马寅初北京大学时期的学生赵迺抟在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时,其指导教师也是赛利格曼教授,并且论文所选题目也是西方话题。1929年,赵迺抟以《理查德·琼斯:一位早期英国的制度经济学家》一文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30年,该博士论文在纽约正式出版。(张友仁代笔:《赵迺抟自传》,《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61-265页。)]。在异国他乡的美国,马寅初开始登上经济学舞台。
直至六十八年以后,在马寅初百岁大寿时,天津经济学界老前辈李权时在祝贺文章中还提到这部轰动一时的著作。他说:“我一九二一年冬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拜读了马寅初先生一九一四年的博士论文《纽约市的财政》一书,当时虽未见先生之面,但对先生的学识才华就有了深刻的印象,颇为钦佩。”[ 杨建业:《马寅初传》,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第18页。]
但不无遗憾的是,如此优秀的博士论文,80多年来一直没有中文译文。直至20世纪90年代末期,在编辑《马寅初全集》时,《纽约市的财政》才被首次译为中文[ 马寅初:《纽约市的财政》,《马寅初全集》第一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221页。]。
1915年初秋的一个上午,马寅初应邀来到哥伦比亚大学办公大楼的一间办公室。在一阵寒暄之后,校方负责人正式向马寅初表达了聘请意向,非常希望他留校任教,并继续进行经济学研究;同时表示,学校将给他十分优厚的生活待遇和工作条件。马寅初向母校负责人表达了感谢,对于母校的器重与聘请,只能表示遗憾与抱歉,“我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是为了拯救我的祖国和人民,所以我学成以后,不能留下”[ 杨建业:《马寅初传》,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第19页。]。校方负责人感到极大的失望与惋惜,同时又对马寅初的爱国之心产生了由衷的钦佩。
其实,在马寅初决定回国之前,赛利格曼教授也召见过他,希望他留在学校任教,同时协助他做研究工作,待遇和条件都有保证。但马寅初没有忘记他出国留学的目的,婉言谢绝了老师的盛情和美意,毅然而决然地表示要返回中国、报效祖国。
回国前夕,马寅初专程登门向赛利格曼教授辞行。赛利格曼教授依依不舍地握着马寅初的手,怀着殷切的期望对他说:“你留学期间在财政学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我非常高兴。现在你要走了,我真舍不得。听说中国财政搞得很糟,你回国以后,希望能在研究改革中国财政方面,作出贡献……”
就这样,在美国取得经济学“真经”的马寅初,怀着“强国富民”的理想和抱负,告别了繁华的纽约,回到了阔别多年而又灾难深重的祖国。
(https://www.skjvvx.cc/a/88940/88940988/10034812.html)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1秒记住:www.skjvvx.cc 书客居手机版阅读网址:m.skjvv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