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客居 > 拾 荒 者 > 第21章 第19章 北大荒英雄谱

第21章 第19章 北大荒英雄谱


70余年的沧桑变化,北大荒已经脱胎换骨。几千万北大荒儿女的艰苦奋斗,几代人的辛勤付出,让昔日的“北大荒”变成了今天的“北大仓”。无数革命先烈为北大荒这片沃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一代又一代的北大荒人为开发建设这片沃土艰苦奋斗,无怨无悔。世世代代的北大荒人会永远记住那一个个英雄的名字,在北大荒的土地上将永远耸立着英雄们不朽的丰碑。

        “铁人”王进喜。1960年春,我国石油战线传来喜讯:在北大荒的松嫩平原北部发现大油田,一场规模空前的石油大会战随即展开。王进喜(1923——1970)从西北的玉门油田率领1205钻井队赶来北大荒,加入了这场石油大会战。

        一到大庆,呈现在王进喜面前的是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没有公路,车辆不足,吃和住都有问题。但王进喜和他的同事下定决心:有天大的困难也要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钻机到了,吊车不够用,几十吨的设备怎么从车上卸下来?王进喜说:“咱们一刻也不能等,就是人拉肩扛也要把钻机运到井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他们用滚杠加撬杠,靠双手和肩膀,奋战3天3夜,38米高、22吨重的井架迎着寒风矗立荒原。这就是会战史上著名的“人拉肩扛运钻机”。要开钻了,可水管还没有接通。王进喜振臂一呼,带领工人到附近水泡子里破冰取水,硬是用脸盆、水桶,一盆盆、一桶桶地往井场端了50吨水。经过艰苦奋战,仅用5天零4小时就钻完了大庆油田的第一口生产井。在重重困难面前,王进喜带领全队为甩掉中国贫油落后的帽子,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苦干5天5夜,打出了大庆第一口喷油井。在随后的10个月里,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和1202钻井队,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双双达到了年进尺10万米的奇迹。在那些日子里,王进喜身患疾病也顾不上去医院;几百斤重的钻杆砸伤了他的腿,他拄着双拐继续指挥。一天,突然出现井喷,当时没有压井用的重晶粉,王进喜当即决定用水泥代替。成袋的水泥倒入泥浆池却搅拌不开,王进喜就甩掉拐杖,奋不顾身跳进齐腰深的泥浆池,用身体搅拌。井喷终于被制服,可是王进喜累得站不起来了。房东大娘心疼地说:“王队长,你可真是铁人啊!”“铁人”的名字就是这样传开的。王铁人为发展祖国的石油事业日夜操劳,终致身心交瘁,积劳成疾,于1970年患胃癌病逝,年仅47岁。

        王进喜,甘肃玉门人,是新中国第一批石油钻探工人,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是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938年,15岁的王进喜进入玉门石油公司当工人,建国后历任玉门石油管理局钻井队长、大庆油田1205钻井队队长、大庆油田钻井指挥部副指挥。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率领1205钻井队艰苦创业,展现了大庆石油工人的气概,为我国石油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中国工业战线一面火红的旗帜,被誉为油田铁人。

        1959年,他作为石油战线的劳动模范到北京参加群英会,看到大街上的公共汽车,车顶上背个大气包,他奇怪地问别人:“背那家伙干啥?”人们告诉他:“因为没有汽油,烧的是煤气。”这话像锥子一样刺痛了他。王进喜后来说:“北京汽车上的煤气包,把我压醒了,真真切切地感到国家的压力、民族的压力,呼地一下子都落到了自己肩上。”他曾多次向工友们说:“一个人没有血液,心脏就停止跳动。工业没有石油,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海上行的,都要瘫痪。没有石油,国家有压力,我们要自觉地替国家承担这个压力,这是我们石油工人的责任啊!”

        王进喜干工作处处从国家利益着想,他重视调查研究,依靠群众加速油田建设,艰苦奋斗,勤俭办企业,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建立责任制,认真负责,严把油田质量关。他留下的“铁人精神”和“大庆经验”,成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财富。1964年,毛主席向全国发出“工业学大庆”的号召。北大荒的石油为祖国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王进喜身上体现出来的“铁人精神”,激励了一代代的石油工人。铁人不仅是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共产党人的楷模。他更是一个为国家分忧解难、为民族争光争气、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

        “北大荒水稻之父”徐一戎。北大荒位于北纬高寒地带,一年之中1/3的时间处在冰雪覆盖之下,冬季气温低至零下40c,冻土层最深达25米。加上地势低洼,历史上,这里一直以麦豆种植为主,几乎与水稻无缘。然而,这一切都因为一位水稻专家的出现而彻底改变了。

        徐一戎(1924——2014),辽宁北宁人,汉族,无党派人士。他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寒地水稻事业,半个多世纪以来,他沿着实践出真知的探索之路,矢志不渝地致力于寒地水稻栽培技术的科学研究、推广和教学工作,潜心主持研究、推广了多项在国内乃至世界领先的寒地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结束了寒地不能种植水稻的历史,创造了在高寒地区水稻生产面积超千万亩、单产超千斤的奇迹,为黑龙江垦区乃至全省的种植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建设和农民致富奔小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中宣部列为全国重点宣传典型人物,与袁隆平一起被并列誉为中国水稻界的“南袁北徐”,被人们尊誉为“北大荒水稻之父”。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黑龙江省特等劳动模范、黑龙江农垦总局特等劳动模范等称号,并被聘为我国北方水稻科学技术协会荣誉理事长。终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

        徐一戎用毕生心血研究出的一系列寒地水稻栽培技术成果,目前已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河北、内蒙古、新疆等地广泛推广,转化成了现实生产力,成为农氏致富的“金钥匙”。  由于徐一戎解决了寒地水稻高产的技术难题,使北大荒地区打破了几十年来麦豆一统天下的种植业格局,改造利用了1000多万亩低洼易涝低产田,实现了种植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几十年来,徐一戎专注于寒地水稻的栽培技术研究,可谓痴迷。他共积累了51本笔记、1282张卡片、251本摘录资料手册,完成科研专著14本,发表科技论文70余篇,总计2300多万字。先后主持研究了20多项科研课题,其中多项课题填补了省、国家乃至世界有关寒地水稻栽培技术领域上的空白。

        徐一戎与稻农打了一辈子交道,已经与他们建立了无法割舍的感情。徐一戎是一位推广型的专家,他搞科研、写文章、写书不是为了出名、赚钱,而是要让广大稻农掌握实用有效的技术。他坚信,科研成果只有成为老百姓致富的灵丹,那才是最有价值的。50多年来,特别是到了退休年龄以后,徐一戎每年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最多时有200多天是在基层度过的,足迹踏遍了垦区87个水稻场及省内30多个市(县),累计行程8万多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走了两圈,如果单把他走稻田池埂的路程加起来,相当于从黑龙江的漠河走到海南的三亚。徐一戎累计无偿为垦区内外的235个单位、35万多位稻农进行过340多次的水稻栽培技术讲座,还多次到新疆、内蒙古等地讲课。稻农们都说,在一百个吃大米饭的人里,可能有九十九个不知道徐一戎是谁,但一百个种水稻的,肯定会有九十九个认识徐一戎。

        徐一戎办公室及家里的电话几乎就是稻农的科技咨询热线。生产季节,他天天都能接到稻农打来的电话,多数是来讨要给水稻治病的方子的,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接100多个电话。徐一戎家的电话经常在清晨4点多钟或者晚上10点以后响起。“这个时候打电话的人肯定是睡不着觉的人,人睡不着觉,心里面肯定有事。”徐一戎说,“越是这个时候打来的电话,越需要认真答复。农民种点稻子不容易啊!”

        在稻农眼里,徐一戎就是一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老把式”。有一年春天,佳木斯市郊群英乡的一个稻农打来求助电话,试探性地问:“我能雇车把您老接来看看吗?”徐一戎说:“雇车那得花多少钱,路不算太远,我还是自己坐车去吧。”那位稻农说:“我们这里路上都是泥,小车走不了,我家里有台‘小四轮’坐着是不舒服,可走泥路是好手,您看……”徐一戎一口答应。在大风天的路上,徐一戎坐在农用拖拉机上颠簸了几十公里,赶到地头时,脸上、身上都是灰。下车后,他蹲下来,在水田里撩起点儿水冲洗了一下脸,就立即察看起秧苗的情况。

        目前垦区寒地水稻生产实现了翻天覆地的沧桑巨变,彻底打破了麦豆一统天下的种植业格局。水稻种植面积由1949年的465万亩发展到目前的1600多万亩;水稻单产由每亩81公斤提高到近600公斤。1988年以来,仅黑龙江垦区累计推广应用徐一戎的科研成果面积就达15亿亩,累计增产粮食600多亿斤。

        徐一戎的生命已经融入了水稻事业之中,对金钱和享受从无过求,他于1989年到年龄一退休,科学院就返聘了他,每月聘金50元,后来又增到60元,这样算来,每月开1700多元,还没有没退休时得到的薪水多。有的县城,有的农场说要以5万元年薪聘他,有的开到了17万,他都丝豪没有动心。1997年以来,仅不要的讲课费和不报的出差补助就达30余万元。在他家简易的居室里,摆放的还是他结婚时的旧家具。一支只有七角钱的圆珠笔,一个获奖时的提包,他使用了30多年。他曾深有感慨地说,搞农业科研不容易,农民种地更不容易,粒粒皆辛苦呀。我们国家、我们垦区都不富强,还需要艰苦奋斗,厉行节约。2008年8月8日,徐一戎作出了一件惊人之举。他把省吃俭用的全部积蓄和各种奖金共100万元,捐赠给农垦科学院。为了凑够100万元,老人还特意等领完当月工资。为了弘扬徐一戎的奉献精神,当年10月,省农垦总局党委决定,农垦总局和农垦科学院各出资200万元,连同徐一戎捐赠的100万元共500万元,设立徐一戎水稻科研基金,用以支持垦区的水稻科研事业。徐一戎的付出得到了各级政府和社会的高度评价。仅2009年以来,他先后获得“黑龙江省经济风云任务特别奖”、“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功勋奖”、“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科技发展突出贡献奖”、“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又在2011年获得“第四届中华农业英才奖”。徐一戎当时表示:“今年我八十八岁了。八十八啊,就是中国字中大米的‘米’字,我和水稻打了一辈子交道,我还想为水稻事业再贡献点儿余热,哪怕多教会农民一点儿技术,多帮助农民解决一点儿问题,就是我最大的收获!”

        “雷锋式的共产主义战士”刘英俊。刘英俊,1945年4月8日生于吉林省长春市二道河子区一个农民家庭。解放前,一家人住在一座破砖窑里,缺衣少食,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1948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长春,刘英俊一家分得了田地,过上了幸福生活。

        1953年,刘英俊进了二道河子车站完全小学校读书。他从小爱学习、爱劳动、遵守纪律,曾被学校评为“勤工俭学模范”、“优秀少先队员”,多次受到共青团长春市委、共青团二道河子区委的表扬和奖励。

        1962年6月,刘英俊在父母的支持下主动报名参军。因他是独子,当地政府和亲属都劝他留在父母身边,可刘英俊参军的志向坚定,他的请求终于得到了批准,光荣的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沈阳军区驻佳木斯市某部炮兵连当战士期间,刘英俊听从指挥,刻苦训练和学习军事本领。一次他到师部组织的训练班去学习,结业考核时,他取得了七个科目的三项优秀和四项良好的优异成绩,受到了师部的表扬。

        刘英俊经常为群众做好事而从不留名。在佳木斯市西区(今永红区)第37居委会,有位老红军和老伴年老体弱。刘英俊知道后,每到休息日,他就一个人主动地为老人担水、劈柴、买粮,并把老人的居室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老人和邻居只知他是个小战士,直到刘英俊牺牲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名字。

        在一个大雨滂沱的下午,刘英俊路过新立桥时,见一辆拉菜的牛车陷在河中。他奋不顾身地跳到河里迅速地帮助农民把菜卸下来,将牛和车拉上岸后,又把菜装上。然后,他穿着淋透了的军装默默地返回营房。

        在刘英俊的心中铭刻着这样一句至理名言:“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所以,只要碰到困难的人和事,他总是热心相助。有一次在候车时,刘英俊见一位中年妇女抱着孩子焦急地寻找什么东西,便热心地上前询问。当他得知这位农村大嫂进城给孩子看病后准备返回,不慎丢了仅有的买车票的钱时,立即掏钱给这位大嫂买了车票,并且还给她们母子俩买了在路上吃的食物。大嫂感激得热泪盈眶,目送眼前这位素不相识、做好事又不留下姓名的解放军战士。刘英俊曾在日记中写道:“为人民服务,为革命贡献一切的人,才算是一个真正的人。雷锋同志能做到,我也能……”他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表现了一位优秀的战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怀。

        1966年3月15日,刘英俊和战士赶着三辆炮车外出训练。当行至佳木斯纺织厂附近的公路时,他驾驭的炮车辕马被汽车喇叭震惊,拖着炮车掉头往回猛跑。此时,正是工人上班、学生上学的时候,如不及时控制住拖着炮车的惊马,就会造成人员重大的伤亡事故。于是,刘英俊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用力扛着战马的脖子,迫使战马拐到公路左侧的小道。路旁的群众看着这非常危险的情景都焦急地喊“快撒手!”然而,刘英俊并没有撒手。他蓦地发现炮车前不远的地方有六名儿童被惊马吓呆了。在这紧急关头,他把缰绳往胳膊上紧缠几道,猛力一拉,就在距马前蹄腾空的一刹那间,刘英俊手撑辕杆一跃而起,双脚用力猛踢战马的后腿,顿时马倒车翻。离车前仅3米远的六名儿童得救脱险了,可刘英俊却被翻倒的车马压在底下,身负重伤,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而光荣牺牲,年仅21岁。

        刘英俊牺牲后,《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赞誉他是“人民的好儿子”。解放军总政治部发出通知,号召全军向刘英俊学习,刘英俊所在部队党委根据他生前的志愿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并给他追记一等功。中共佳木斯市委、市政府在他牺牲地建立烈士纪念碑和事迹陈列馆,让人民群众永远纪念和学习这位“雷锋式的共产主义战士”。

        知识青年的英雄群体。1976年3月13日中午11时20分,离黑龙江农垦总局的尾山农场六队三里多地的小郞山突发山火,六队200多人扑向山火。当时风很大,经过三个多小时的扑救,火被扑灭了。但是,有七位女“知青”献出了生命,她们美好的青春献给了北大荒,她们的生命永远定格在20几岁美丽的青春年华。她们的名字是:杨淑云、施宝慧、汪贵珠、朱慧娟、朱慧丽、李桂芬、檀文芳。

        杨扬在中国冬奥会上实现金牌零的突破。杨扬,1975年8月24日出生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汤原县,后随家人迁入七台河市。1984年,杨扬进入七台河市体校,开始接受滑冰训练。1988年,杨扬进入哈尔滨体育运动学校,练习短道速滑。1995年,杨扬由黑龙江省队进入国家队。2002年,杨扬夺得冬奥会女子短道速滑500米比赛的金牌,成为中国第一位冬奥会冠军。2002年,杨扬在世界短道速滑锦标赛上,一举夺得短道速滑500米、1000米、1500米以及个人全能四枚金牌,并实现了个人全能项目上的六连冠。整个运动生涯里,杨扬一共获得过59个世界冠军,是获世界冠军最多的中国运动员。

        杨扬从小就对滑冰有着与生俱来的天赋和喜爱。1984年的一天,体校老师到学校招生,8岁的杨扬和其他20多名同学被老师推荐到体校参加冰上集训。两周后,20多名学生只留下了5人,其中包括杨扬。由于个子矮小,身体瘦弱,同学们都叫她“小不点儿”。

        为了能使自己在冰场上驰骋飞扬,小小年纪的杨扬训练刻苦,毅力超人。黑龙江的冬天格外的寒冷,零下30度的低温,围巾、帽子上都结满了冰霜。每天早上5点,天还没亮,杨扬准时来到冰上训练基地开始训练。

        杨扬说,成绩是苦练出来的,一个人若想学会滑冰,那么他一定要做好在冰上摔跤的准备。膝盖磕青了,脚崴了,手腕挫伤了,鼻子碰出血了,对于杨扬是家常便饭。但她从不叫苦,不喊累,不说痛。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杨扬的运动成绩便在体校里名列前茅。也从此开始驰骋国内和世界的冰上舞台。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杨扬用这句话不断鞭策自己、激励自己,通过自己的不懈奋斗获得了“冰上女王”的美誉,并荣获黑龙江省妇联“十大巾帼楷模”的荣誉称号。

        2006年都灵冬奥会后,杨扬卸下了冰刀,正式退役。开始创立体育公益基金、开办滑冰学校,将快乐运动带给更多的孩子,让冠军精神去影响他们的成长。2008年,杨扬发起了“冠军基金”,为四川什邡地区的基层体育老师做培训。基金会有自己的游戏规则和信条,那就是让“体育课不再枯燥”,把体育当作素质教育的一种,让孩子们感兴趣之余懂得什么叫合作。在她的“串联”下,沉寂十几年的学生运动会又在当地恢复,孩子们欢腾了,因为给他们担任裁判的是大名鼎鼎的世界冠军。

        杨扬做这项公益的起因还要回到汶川地震后的第9天,一个由杨扬、邓亚萍、高敏、谢军这4位奥运和世界冠军组成的特殊心理救援团第一时间奔赴灾区。她们此行的目的是去和孩子们“玩”,这就是“早期干预”。孩子们见到体育明星后的兴奋和亲切,会冲淡一些痛苦,使紧张和压力得到释放和安慰,同时也会避免发生进一步的危机,奥运冠军组合的治愈力更是远远超过了常规方法,对此医生和专家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这次经历让杨扬看到,运动对于孩子不单是身体上的需求,还会在精神上、意志品质上,以及人际沟通能力上产生巨大影响。她意识到体育明星参与公益活动的价值和冠军的影响力。于是,她积极牵线搭桥,为冠军运动员实现“冠军公益梦想”。比如帮助邹市明在家乡捐助一批包括拳击手套在内价值20万元的体育器材。一个团队应运而生,“冠军基金”凝聚了大家的力量。“当时基金会的名字并没有想好,多亏罗格主席一语提醒,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更多的金牌获得者,而是培养真正的冠军,金牌和冠军是两个概念。”回忆当时的场景,她仍然记忆犹新。时至今日,这个用冠军影响力去服务社会的理念已经吸引了五六十名体育明星。

        2013年,杨扬创办了上海飞扬冰上运动中心。问及她创办运动中心的初衷,杨扬告诉大家,她自己8岁开始这项运动,23年的运动生涯,不单最后赢得了那些冠军和荣誉,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她敢于面对困难、解决问题、团结队友、勇于承担责任,等等。相信这些品质对每个孩子成长都是很重要的,我们要为孩子们提供这样的机会,教会他们无惧挑战、战胜自我的民族性格。为喜爱滑冰的孩子提供参与的机会,为有天分的孩子,提供梦想的舞台。

        从北大荒走出来的作曲家许镜清。许镜清(1942——),山东龙口人。国家一级作曲家。一岁时随家人从山东迁居黑龙江,成长在勃利县。他从小喜欢音乐,常听二人转。初中时进入学校军乐队,1958年创作谱曲了《吉兴河水库大联唱》。17岁开始学习钢琴,一年多后的1961年考入哈尔滨艺术学院作曲专业。1965年大学毕业,被分配至北京农业电景制片厂(现为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担任作曲。随后创作了大量农业科教片音乐。1972年到1980年之间,先后创作了板胡独奏曲《喜开丰收镰》、大型民乐合奏《乌苏里啊我的故乡》、扬琴协奏曲《井冈山》等,以及广为流传的民乐合奏《大寨红花遍地开》。1980年以后,介入电影音乐创作,曾为故事片《丹心谱》、《红象》、《九月》、《良宵血案》、《ok大肚罗汉》、《就要嫁给你》等八部电影作曲。1983至1987年担任电视剧《西游记》作曲。还曾为电视剧《女人不是月亮》、《宋庆龄和她的姐妹们》、《半边楼》、《弘一法师》、《情债》、《七品钦差刘罗锅》、《汽车城》等创作音乐。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音乐学会理事。

        当年,许镜清从《西游记》的一段序曲中脱颖而出,他匠心独运,将我国传统的民乐与现代电声乐相结合,创作出一种新颖别致的格调风韵。独特的节奏把孙悟空那种充满活力的跳跃动感、那种潇洒自如的气韵神态,顿时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只见孙悟空伴着优美的旋律,踩着电子鼓点一跃而起,逐电追风的“啾、啾、啾”器乐音响,把孙悟空霹雳飞腾的动作表现得尽善尽美。只见微闭双目、坐在一旁倾心静听的总导演杨洁神采飞扬,  那行云流水般的旋律把她带入了有如身临其境的神话中。序曲一停,她双手一拍,情不自禁的大声叫道:“真棒,这才是《西游记》的音乐!”许镜清知道,在此之前已经有7位知名度比自己高得多的作曲家谱写的序曲均被淘汰废弃。杨洁总导演当即拍板:25集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的全部作曲、配器工作交由许镜清独自一人承担完成!

        1985年春节,由许镜清创作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音乐开始由中央电视台播出,受到全国人民的倾心推崇。随着富于东方神韵的七彩音符飞出音乐圣殿,撤向世界,播向寰宇……不但中国人喜闻乐见,而且在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和西欧一些国家也喜闻乐见,烩炙人口。1988年在巴黎举办的第一届华语影视节目“雄狮奖”活动中,许镜清创作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主题歌曲《敢问路在何方》喜获最佳电视歌曲“雄狮奖”。年底,由《人民日报》等3家单位发起的首届全国改革10年金曲奖评选活动,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以第7名次进入首届十大金曲榜。接着又名列山西等10家省级报纸举办的“十大金曲奖”获奖行列。这以后,屡屡获得全国各地报刊组织的群众最喜爱的歌曲评选奖,《西游记》电视连续剧的全部歌曲都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单行本歌集发行全国。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那铿锵豪迈、极富感召力的曲调,不正是北大荒人粗犷豪放、不畏艰险、勇于进取精神品质的体现吗?

        ……

        北大荒是一片古老神奇的土地,几千年来孕育了无数的英雄儿女,为之奋斗牺牲。北大荒又是一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土地,继续孕育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儿女,为她走向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而努力奋斗!他(她)们是北大荒的优秀儿女,他(她)们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是他(她)们挺起了北大荒的脊梁,是他(她)们挺起了共和国的脊梁!


  (https://www.skjvvx.cc/a/58380/58380578/8730752.html)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1秒记住:www.skjvvx.cc 书客居手机版阅读网址:m.skjvv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