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客居 > 印象宜昌 > 强华里的市井烟火1

强华里的市井烟火1


强华里的市井烟火1

        《管子·小匡》称:“处商必就市井。”那位“尝梦神人以大凿开其心,以药内之,自是日益开朗,尽通诸经精义”的尹知章作注解释说:“立市必四方,若造井之制,故曰市井。”所以,市井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城市商业区。在城市的特定时间与空间中,因为商肆的集中和商业区的发展,就构成了城市的人文景观,也形成了城市的市井文化。

        “市井”是个中性词,指的是城中集中买卖货物的场所,也就是街市。不过在汉语词汇中,与市井相关的词语大多都是贬义词。比如说到市井小人,就是街头狡诈无赖、粗俗鄙陋之人,清人姚鼐《范蠡论》指出:“吾观庄生非贤者也,其褊心与市井小人之为虑无以异。”那些被商业市井环境熏陶而出的凡夫俗子,在大师们眼里,就是没有教养、还自以为是的人的代名词。孟老夫子在《万章下》如是说:“在国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谓庶人。”

        宜昌号称有2000多年建制史,即便是从明朝就筑起了城墙、还是被嘲讽为“铁打的荆州,纸糊的宜昌”算起,也有600多年历史。由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着长江这条黄金水道,靠着川江、荆江的交界处,靠着给南来北往水运而来的货物“打起坡”(搬运上岸)和转船过载(以适应不同吃水吨位的船只航行需要),尤其是“川盐济鄂”之后,宜昌最初的市井之地就是从紫云宫(现在的三江小学)到大南门(现在的环城南路靠江边)沿江一带的河坡以及城内的几条繁华的商业街。这就是这座城市由商业活动带动起来的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雏形。

        到了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宜昌被辟为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随着宜昌海关的设立,外国领事馆和商行的抢滩登陆,高鼻子蓝眼睛的外国冒险家的不断造访,越来越多冒着黑烟的洋船的联袂驶来,大大小小的教堂公开在这片土地上传教,更随着那些机械的轮船吃水深度的要求、新型码头的建设,就有了1914年从一马路到三马路(现在的陶珠路)新商埠区的建成,而怀远路(现在的红星路)、滨江巷(后来的强华里)一带就成了洋人、传教士、富商、官员的聚居地,新的商业区自然形成,宜昌传统的码头文化与舶来的西洋文化开始了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由此形成了宜昌独特的市井文化。

        有趣的就是,虽然宜昌明清时期的商业市井和外地一样,都是随着城门的朝开夕闭而被官府严格管理着的,可是沿江的河坡(城门外)沙滩上的各种生意却因为航运的需要而不分昼夜的活跃着,就被说成是“日有千人扶手(摇橹)、夜有万盏明灯(桅灯)”。为了顺应商业活动的需要,那些原本集中在宜昌城内的各大商肆也分别在北门、镇川门、中水门、大南门的城外有了分号。尤其是宜昌开埠以后,新的繁华的商埠区与新的高级住宅区混杂在一起,不仅打破了旧时宜昌对商业和住宅严格分割的管理规格,也不仅使得“前店后厂”的商业活动成为时尚,更使得宜昌旧时的交易时空和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人把这样的改变称为一场“城市革命”,为这座古城后来拆除城墙、新建道路、主要商圈向城外移动,以及城市的转型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https://www.skjvvx.cc/a/87480/87480889/10091805.html)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1秒记住:www.skjvvx.cc 书客居手机版阅读网址:m.skjvv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