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客居 > 印象宜昌 > 清明节赶堆子(11)

清明节赶堆子(11)


清明节赶堆子(11)

        民国3年(1914年)新成立的宜昌商埠局(相当现在城建局)在宜昌城垣东门与南门之间拆开了一个口子,称小东门(注:又称通惠门),开始迁移南门外的大片墓地,修筑通惠路(注:现在的解放路)。不过,在民国初年,过去的新三条街、现在的时代广场附近,也就是已经消失的一菜场、富裕街、日新巷那一带还是一片阴森森的坟地;直到民国十年(1921年)左右,此处才建成较整齐的房屋二十八间,在解放前却变成了宜昌黑道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很少人记得,这里曾经有家善堂。

        因为关心,笔者知道旧时的宜昌士绅还是很热衷于救济事业的。比如在锁堂街(注:后称尔雅街)口有个培元堂;在大教堂(注:后称教军场,今得胜街与北门外正街口)有个保婴局;在北正街有公善堂;在乐善堂街有乐善堂;在南正下街有同善堂;在培心路有培心善堂;在现在的四中处有至善堂,可就是没听说过在中山路与富裕街的街口,还存在过一个善堂。

        可我的一位初中女同学周念宁却记得很清楚:“我家二爹二妈当时住在中山路善堂里边,有一个很大的天井做的厨房。”而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某一年某一个春天的早上,这位好看的、当时正是双十佳丽的她起了个大早,清清爽爽地走进了那个善堂,因为她要去参加给她二妈娘家父母上坟。

        这位才女对那次的经历记忆犹新:“他们准备了好多好多好吃的东西,用大蒸笼蒸的馒头、花卷,炸的刁子鱼、花生米,卤了好多鸡蛋、豆干,还有腊肉、腊肠,荤的、素的各种各样,还有自己掸的凉面,盛在一个大脸盆里,买了好多烧饼油条等,大壶装的白酒,那时候还不兴用塑料袋,菜肴吃食统统都装在三层蒸笼里,装了满满一辆脚踏三轮车,当时我想,这么多东西怎么吃得了?”

        她接着写道:“我们一起去了二三十人。记得走了好远的路,一路上鸟语花香,大家迎着春风,沐浴阳光,尽享春色,拉着家常,说说笑笑,打打闹闹,开心极了。遇上坡路,大家都帮忙推车上坡,过了运河,上了东山,一直走到路的尽头,然后又把车上的东西全部搬下来,用萝&17584;挑到坡下的一个空地里,待我们去坟前祭奠,炸鞭炮、烧钱纸、磕头敬香回来,野外大餐就开始了。”

        周念宁对“赶堆子”的情景写得很有趣:“我们把地上铺上一张大油布,把带去的各种美食一一摆上,大家席地而坐,把酒言欢。由于人多,拿筷子拈菜嫌麻烦,有的干脆就直接五爪金龙干开了。我们当然吃的欢。就在这时,周围在田间劳作的几个村民见状也纷纷凑拢来,他们一来,二妈立马招呼他们一起喝酒,吃菜,嘿,他们也不讲客气,笑着寒暄了几句就端碗使筷的干开了。这么多人在一起野餐,这样的热闹场面我可是第一次经历,至今记忆犹新!”

        她感慨地说:“这时我才明白,难怪二妈要准备这么多吃的,原来不仅是我们这些亲友,还有当地的村民哪。当时物资相对贫乏,这么多美食积攒下来着实不易,二妈是实在人,舍得!现在想起来,要说当时上坟只是个形式,二妈其实是想借清明之际,请亲友们一起聚聚,踏青出游才是本意!”

        各位看官,您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https://www.skjvvx.cc/a/87480/87480889/10091780.html)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1秒记住:www.skjvvx.cc 书客居手机版阅读网址:m.skjvv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