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客居 > 印象宜昌 > 从陶珠路说起(上)

从陶珠路说起(上)


从陶珠路说起(上)

        宜昌不是一个旅游城市,虽然以前自我吹嘘为“金色三峡,银色大坝,绿色宜昌“,现在又自吹自擂是什么“宜人之地、昌盛之城,“其实除了早先的葛洲坝、现在的三峡大坝、三峡人家闻名遐迩,很多的人取道宜昌,不过就是从此地买舟西去,或者是登车入渝。

        说来也惭愧,在中心城区,除了一个灰仆仆的三游洞,就是宝塔河那座长江沿线最丑的一座没有任何灵气的砖塔了。到夷陵广场看看,不过就是各地都有的那种用分隔的草坪组成的一块空地而已,而刚刚落成的中央大街和解放路步行街不是东施效颦就是拾人牙慧,一点创意也没有。有外地网友在网上希望我推荐一些中心城区还可以游玩而又印象深刻的去处,绞尽脑汁想了半天,还是决定给他推荐宜昌硕果仅存的两大中心市场,也许有些别开生面。

        改革开放以来,中心城区曾经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不少大小不一、风格各异的各种集贸市场,那些批发、零售市场曾经星罗棋布的占据了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最著名、最火爆、最值得怀念的无非就是陶珠路市场。原本不过就是一条坑坑洼洼的泥巴路,路边就有些小商贩推着推车、架着塑料雨棚开始做生意,那是第一批下海的人,也是宜昌第一批个体户,我曾经有一个同厂的朋友就是在那个地方依靠卖布掘得了自己的第一桶金而投身商海的,在长篇小说《红杏枝头》里我就是用他为原型塑造的王大海。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各家网站上去看看我的那部都市系列小说第一部。

        那时的陶珠路,一半的商贩是在街边卖各种各样进口的布料、卖那些从广州贩来的新潮时装和牛仔裤,卖风靡一时的邓丽君、张行、李谷一和程琳的磁带,当然还有六个喇叭的录音机。穿梭其中,就如同刘姥姥走进了大观园,琳琅满目、要有尽有,从早到晚总是人满为患。

        当然也有些做土特产生意的、做花鸟鱼虫生意的、做鸡鸭鱼肉生意的、也有些对河十里红和点军坡的农民挑着担子从大南门高高的台阶爬起来,里面是青青的蒜苗、白白的大蒜、绿色的青菜、红皮的萝卜、还有些土鸡蛋,也许还会有些熏制的腊肉、趴在一边的老母鸡和一只令人垂涎的羊后腿。有些穿着橡胶水裤的人提着的鱼篓里有刚从长江打起来的活蹦乱跳的麻花鱼、鳜鱼、肥头和长长胡须的大虾,价钱好说,买卖双方都很干脆,也就皆大欢喜。

        到了晚上,陶珠酒楼的接堂包子就不卖了,人家就开始摆晚宴,陶珠路市场的布摊就消失了,就像神话般的又出现了那么多的小吃摊,当年,解放电影院的大门还在陶珠路这边,小巷深处还有汉剧团的一座剧院,街边就有萝卜饺子、糕、就有苞谷粑粑、汽水粑粑,就有西陵特曲的浓香,就有红烧蹄膀的肉香四溢……要看电影以前,谁还不得填饱肚子?看完电影出来,谁还不得坐下来宵夜?碰上几个朋友,谁还不得喝上几杯?有一次出差回宜,都早过了子夜,陶珠路上还是灯火辉煌,人声鼎沸……

        那是改革开放之初,是陶珠路市场在宜昌城区执牛耳之时,也是陶珠路市场最兴旺的时期,确实红火了好一阵子,政府就决定提高档次,竖起了贯通大半条街的钢架结构、盖上了高高的塑料雨棚,就把这里变成了这座城市最大的一家农副产品室内批发市场,可惜有些莫名其妙的,那么旺的人气就慢慢流失了。

        再过了几年,政府看到了商机,就在陶珠路靠近沿江大道的地方修建了高大宽敞、很有些规模的四层楼的陶珠市场,却无人喝彩。几年下来,居然变成历史包袱,你推我让的,没人理睬,又过了几年,还是没有起色,最后不得不还把经营权让给了那些人,陶珠路市场的衰败就此拉开了序幕。


  (https://www.skjvvx.cc/a/87480/87480889/10091755.html)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1秒记住:www.skjvvx.cc 书客居手机版阅读网址:m.skjvv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