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以前的故事(4)
五中以前的故事(4)
(徐达拍摄的宜昌灯光球场,时间当在球场在1967年改造前)
在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编撰的《宜昌县志初稿》的第248页记载:“湖北省宜昌小学,成立年月:民国十八年七月(1929年8月)。校址:怀远路,就旧商埠局址改建。班数:十三班。原名省立第十一小学,民国二十四年六月(1935年6月)奉令改为湖北省立宜昌小学。”而在1989年3月编撰的《宜昌市教育志》的第39页记载得似乎更为准确一些:“湖北省立宜昌小学创办于民国18年(1929年8月),原名省立第十一小学,为全省16所省立小学之一。初设在培心路,9班,校长陈子和(陈裕鉴)。次年迁至怀远路旧商埠局址(今红星路五中校址),校长王福绪(王用五)。”
事实也是如此:当时湖北省共设有十六所省立小学,宜昌的这一所排名十一,故名宜昌省立第十一小学,这所小学在1929年开始招收学生,共招收九个班、400多名学生,聘请李荫青、李子愚、张玉若、邓和鸣、唐越凡、田肖武、黎尔昌、俞瑞霞等人任教,开学授课是在培心路(也就是现在的珍珠路东段),民国初年的北五省会馆、解放后曾经的宜昌体委灯光球场处(现在的儿童公园南门右侧、金安阳光大厦附近)。因为无法找到省立第十一小学的照片,只好借助徐达拍摄的一张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灯光球场的照片来遥想很多年前曾经在那里短暂出现过的小学。
因为宜昌省立第十一小学(以下简称省立宜昌小学)在培心路的校舍十分狭窄,第一批招入的小学生数量也有些多,不利于管理也不利于学校发展,就于次年、也就是1930年迁入了面朝怀远路、背对大南湖的原商埠局所在地。商埠局上哪里去了?找不到资料说明;省立小学为什么能迁入?同样找不到记录。唯一可以想象和理解的是,无论是商埠局还是第十一小学,都是省府所直接管辖的单位,而那块地原本就是属于省府的,所以才能顺利迁入。
(1935年宜昌地图,可见一马路、滨江巷、福绥路、南湖横路合围的区域)
在毕业于省立宜昌小学的黎祥垲所写的《忆湖北省立宜昌小学》一文中这样回忆道:“学校迁至新址之初,曾有一段时间借用部分民房做教室,以后陆续建造了两栋大楼,每栋楼上下各4四间教室,至1934年,班次方齐全(当时是学期制,一至六年级共有12个班),并附设幼稚园一班,校具、教具等也陆续添置完毕备各方面始初具规模。1935年6月,学校奉命改名为省立宜昌小学,1936年为照顾鄂西各县源源而来的学生,学校高年级发展为双班制。1937年,学校已达16个班,加上幼稚园两个班,学生总人数突破800人。”
当时的宜昌的小学教育除了私立的和教会所办的之外,在各方面最为优异和突出的就是省立宜昌小学和县立宜昌小学(原在老气象台六一书院旧址,后迁到学院街,也就是后来的学院街小学),两所小学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是省立,一个是县立,都属于公办,也就是办学经费来源不同而已。
省立宜昌小学无疑就是当时宜昌最好的小学,可以从以下情况得出结论。1934年5月,当省立宜昌小学初具规模之时,就被省教育厅指定为鄂西中心小学,从而成为当时全省三所省立中心小学之一(鄂东、鄂南、鄂西各一所,负责辅导宜昌、长阳、五峰、宜都、当阳、远安、兴山、秭归、枝江、松滋等十个县的县属小学的校务、教务、训导等方面的工作),而当时各县均有一所县立中心小学,用现在的排列来看,县立属于县重点、省立属于省重点。
为了有效地指导所管辖范围内的上述小学的工作,省立宜昌小学在1937年还曾经由教师张子龙、魏子才主编、主办过一份铅印对开版每十天按期出版的《鄂西小学旬刊》,内容除了有关校务、教务,训导等辅导资料,此外还有教师写的教案和教学心得,也刊登校园生活情况及学生的优秀作文,发行到辅导范围内的各所小学。
这就凸显省立宜昌小学的确是与众不同。
(https://www.skjvvx.cc/a/87480/87480889/10091636.html)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1秒记住:www.skjvvx.cc 书客居手机版阅读网址:m.skjvv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