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客居 > 印象宜昌 > 宜昌宗教面面观(19)

宜昌宗教面面观(19)


宜昌宗教面面观(19)

        十九、回族的过去和现在

        从上述的资料可以说明,宜昌的回族对解放后的政府行为应该是感恩戴德的。除了在经济上给予他们以支持,而且在政治上一直采取倾斜政策。1949年刚解放的市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仅仅只有365人的回族就有两名代表席位,而自从1954年以后的历届人大和政协两个常委会里,也都有回族的常委,想一想,就是在整个大宜昌,时至今日,回族的人口也只有区区两千多人,政治待遇之高可见一斑。

        同样如此,宜昌刚解放,政府就一次性拨款275元为回族的孤寡老人做棉衣棉被;1952年以后,连续三年,对回族的困难学生发放单衣和棉衣;1962年对宗教人员发放大衣和补助钱票,拨款1000元给回族困难户维修危房,还先后安排三位孤寡老人进幸福院(社会福利院),对未入院的五保户每月另发给生活补助。

        同样如此,为了照顾回民的习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政府就对牛羊肉供应实行差价补贴;从1961年起对回民实行食油补贴;每逢节日专门为回族安排素油糕点、月饼等节日点心,并设专柜供应。为了照顾回族的安葬习惯,在棉布凭证供应期间,另发给布票三丈,同时在1953年将运河下段西北山麓拨出20亩地安排回民墓地,实行土葬;在1956年开发东山的时候,政府也拨款500元用于回族的坟墓迁葬,不可谓不用心。

        当然,政府在政治上高度重视、经济上大力扶植、生活上尽可能的照顾,如此用心的用意很明显,就是希望宜昌的回族民众真正做到“回”,也就是回字里的“大口里有小口”,就是“有话好好说”,就是“求大同,存小异”,就是“公民在享有宗教信仰自由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法律所规定的义务。”就是建立和谐社会、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而不要像那些敏感地区的穆斯林动不动就闹出一些不好的动静出来。

        笔者以前就住在四新路的人委宿舍大院里,从后门出来,走木桥街就可以到肖家巷,那座清真寺自然就是经常经过之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经还在肖家巷一张姓朋友家借宿过一月之久,清真寺就在侧对面,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清真寺不准外民族的人进去,那个戴白帽的阿訇会赶人的。不过来来往往熟悉了,当然也就进去溜达过,从来没进过礼拜堂,不过就是在院子里的葡萄架下看看架上的葡萄,还有旁边的一小块菜地。

        这一次因为要写这篇文章,在网上看了一个外地网友对肖家巷清真寺的拜访,从他拍摄的照片上看,那家清真饭点和那家牛羊肉店还在,就是葡萄架已经不在了,变成了停车场。那栋2003年在原地新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三层楼还在,就是多了一块2007年铭刻的石碑,上面密密麻麻都是捐助修建此寺水房和殡葬仪堂的单位和个人,开头的当然是政府和各宗教团体。

        “底盖勒(晡礼)”的时间到的时候,那位访者和阿訇一起到楼上的大殿去礼拜,除了阿訇两父子和访客,只有一个教徒参加。所以访者认为阿訇在那里坚守教门也很不容易。可是有人认为目前的清真管委员会只拿工资不管事,主任以卖牛肉为主,一周只上一天班,开一次会;只有阿訇每天在清真寺守门。还认为清真寺如今无发展,无经济来原,仅仅靠一点微博的房租生存,根本无法改变长期穷困的状况。

        其实牢骚发的也对也不对,回民本来经营业绩就不好,如果把房屋卖了,事业又没有兴旺起来,那该怎么办?谁都想让每一个真正的乡老能在清真寺找到家的温暖,可是太热闹了不好,容易出问题。谈起敏感话题容易让人心惊肉跳,万一激动起来,发生像麦加清真寺那样的踩踏事件就更不好,所以还是安分守己好一些,还是坚持大口套小口好一些。


  (https://www.skjvvx.cc/a/87480/87480889/10091610.html)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1秒记住:www.skjvvx.cc 书客居手机版阅读网址:m.skjvv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