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宗教面面观(38)
宜昌宗教面面观(38)
三十八、宜昌的道观
道教创立于东汉年间(公元25-220年),源起黄帝、老子;主要神仙有三清,六御,财神,吕祖,妈祖等,主要教派有全真、正一、茅山等;道教创始人为张道陵;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的观念上,以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祖天师张道陵正式创立教团组织,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道教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将道教对“道”之信仰人格化体现。道士是道教的神职人员,宫观是道教徒活动的主要场所。
在明朝的《峡州府志》中有宜昌的第一幅地图,上面就有宜昌的第一座道观城隍庙。城隍产生于古代祭祀而经道教演衍的地方守护神。因为得到了明太祖的封位,就从中国汉族先民的原始信仰、民间信仰发展到后世的宗教信仰。《宜昌首义》中记载:“起义前夕,李春澄连同商会总理曹耀卿等,前往新军驻地县城隍庙(在太平街)与唐牺支等人会谈。”这就可以证明,当时道教所属的城隍庙不仅就在古城中央,而且规模不小,都可以驻扎军队。
很遗憾的就是,手头上居然没有关于宜昌道观的系统资料,而且遍寻不得,仅仅知道有史可考的宜昌道观除了城隍庙、龙王庙、杨泗庙、镇境山庙、西陵山庙、天后宫、五圣宫,还有离城区较远的执笏山庙、凤凰观、白云观、五龙观、云台观、三官庙等33所道教庙观。这些道教寺庙供奉的不仅有道教的创始人老子、道教神祖玄帝像,还有其他各负其责的菩萨像。据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版的《宜昌府志》记载,道教还曾经建过一座公善堂。始于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施药及方,愈贫民之急疾苦者。”坚持做善事三年以后,“众善士捐赀购屋,坐落镇戎西辕,前后三进,附右一层,全行增修,专作善局,乃言之曰‘公善堂’”。
1926年3月25日第23卷第6号的《东方杂志》上刊载有一篇署名于曙峦的《宜昌》,似乎是当时的《宜昌概况》,其中在谈到宜昌风俗的时候,说起过当时的迷信:“乡民知识未开,迷信鬼神,仍然虔笃,凡有疾病,死亡,及求神,还愿等事,均延巫作法,法师有上下坛之别,上坛为‘道士’,下坛为‘端公’。”
文章对道士的叙述如下:“道士,宜昌乡村,打太平醮,超度死亡等,大者(则)七日或三日,小者(则)一日夜或一夜,设坛挂幡,遍悬纸绘之神,坛前陈列香,花,灯,水,果,茶,食,珠,宝,衣。所朗者大概有经忏两种。经有:皇经、救苦经、十王经、感应经、丰都经、受生经、三官经、北斗经,血湖经(女死朗此)、度人经(男死朗此)、胎骨经(女死朗此)等。忏有:皇忏、九幽忏、丰都忏、救苦忏、十王忏、三元忏等,七日以上加朝天忏。”
作者对端公的表述如下:“端公之名,不知何所取义。端公与道士有正邪之分、上下之别。故道士为‘上坛’,端公为‘下坛’。道士挂神于堂中,端公只能挂神于左右庑。端公所祀之神,有所谓‘十二天官’(如周氏天官、张氏天官、黄氏天官……)任取其一;此外又有所谓‘十二娘娘’(如送子娘娘、痘神娘娘……)‘十二花姐’(如金花小姐、银花小姐……)任取其一,以为辅神。”
文章说,乡民所做法事,大概有下列三种:(a)诊病……(b)送白虎……(c)开财门……在作者的眼里:“不长进之中国社会,当此二十世纪,犹有此种无意识之怪现象,直可痛心。此种道士端公,愚夫愚妇之信仰,本不足责,乃自居社会优秀分子之士绅亦多信之,道其如何灵验,如何神异,尤可叹也。”其实,他不可能知道,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也同样如此。
(https://www.skjvvx.cc/a/87480/87480889/10091591.html)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1秒记住:www.skjvvx.cc 书客居手机版阅读网址:m.skjvv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