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月摸秋六
赏月摸秋六
清同治版的《宜昌府志》记载了宜昌“摸秋”的风俗:“乞儿者更深潜入他人园中,摘瓜而还,谓之摸秋。又戚友以鼓乐彩红,置瓜于盘,送入求子之家,谓之送瓜,取瓜瓞(dié)绵绵之意。”比这更具有宜昌特色的则是一句农谚:“云掩中秋月,雨洒上元灯。”说的是,如果八月十五看不见月亮,那么来年的元宵之夜十之八九就会下雨!各位看官,是不是太有些神奇呢?
宜昌自古民风纯朴,素有“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的君子风度。但因为靠近蛮荒之地,加上过去匪患不断,小偷小摸也不乏其人,农民种瓜果,在成熟时不得不搭棚看守,不让那些小人顺手牵羊、偷瓜摘果。但在中秋之夜却会放任自流,即便已经收获,也要有意识地留一些果实让人们好“摸秋”,不至于空手而回。还得在瓜田豆架边设置一些意想不到的障碍,以增加“摸秋”的难度。
听老辈子说,宜昌的“摸秋”在解放前最为与众不同之处就是全民参与。到民国时期,除了大户人家,已很少有人“拜月”了,到了八月十五,城区各影剧院场场客满,茶馆里更是“插不进脚”(宜昌话形容拥挤程度),街头巷尾到处都是“日白”“咵天”之人。一轮圆月升起来以后,更多的人都会到街上走走、江边转转,“摸秋”就成了顺手牵羊的一点乐趣。
那时的宜昌人口构成中,半数靠水吃水,不是船上的就是码头上的,工商业很少,农民却占有三成以上。抗战前,宜昌周边土匪猖獗,川军和中央军在宜昌拉锯,战乱不断,散兵游勇和叫花子很多,民众生活自然很艰难。农家种点东西基本都是靠天收,也就十分珍惜。户户喂狗,家家守田,连晚上也大意不得。
过去的宜昌人脾气暴躁,如果发现自家田里的东西被盗,就会扯起嗓子站在田间地头“噘人”,连小偷的祖宗十八代都会被骂一顿。然而到了中秋之夜却异常大方,根本不派人守田,就是田里被“摸秋”的人踩得稀烂,瓜果损失惨重,也绝无怨言。他们都相信,“摸秋”去他家是因为自己人缘好、有善心。
在宜昌民国时期的“摸秋”并非像清代《宜昌府志》记载的那样文雅,那样单一,而是丰富多彩。每年中秋节的夜里,当明月冉冉升起的时候,无论男女老少都会走出家门,到郊外别人家的田埂边、菜园里或山坡上去“摸秋”。做生意的摸芝麻,自然是期盼“节节高”;男人摸苞谷,想的是硕果累累;女人摸柚子,柚子就是“有子”;年轻人摸甘蔗,自然是品尝其中的甜味,孩子们摸花生,那可是“长生果”……都是各取所需。
有趣的是,宜昌八月十五去“摸秋”居然是理直气壮的,不是声称“到中秋,赛摸秋”就是放言说:“八月十五摸个秋,摘柚包瓜不算偷”!当然规矩还是要讲的,比如“摸秋”不能带照明器具,如果碰上月光不亮,就只能在黑夜里用手摸,可是又怕被刺给扎伤,就摸得进度有些慢,所以,用宜昌话埋怨对方做事慢就会说:“看你像摸秋一样的!”有的看戏不怕台高的还加上一句:“快点好不好唦?”摸秋”就是瞎子打婆娘——逮到一回算一回”!
(https://www.skjvvx.cc/a/87480/87480889/10091524.html)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1秒记住:www.skjvvx.cc 书客居手机版阅读网址:m.skjvv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