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客居 > 满级考古大师 > 第二十六章 路子错了

第二十六章 路子错了


  《尚书·禹贡》到底是谁写的,现在已经没办法确定了。
  以前的学者都以为《禹贡》为夏朝史官甚至是大禹本人的著述。
  但是现在已被学界所否定,基本认为是后世战国时期的文章,而且是战国时魏人写的。
  而《禹贡》的内容呢?
  简单的说,就是一篇以“大禹”的口吻,来讲如何治理天下山川水道的书。
  其中讲到了如何疏导黄河,正是从一处叫做积石的地方开始,直至疏通入海。
  既然写这篇文章的人是战国时期的人,那他显然是无法知道当年大禹治水是怎么治的。
  但是,他提出的梳理黄河的方法,却恰好也是从积石开始,直至入海。
  在喇家遗址出现之前,这件事可以不以为然。
  但是现在确定了,四千年前积石峡这边,曾经爆发过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洪水,而且时间和大禹传说年代很接近。
  那么,事情的真相就又开始扑朔迷离了起来。
  是否,在战国时期,还有大禹当年治水的详细历史流传?
  所以这位魏国人才能窥探到大禹时期的大洪水发生经过,写下了这篇疏导方案?
  也或许,在战国时期,还是有流传一些大禹治水时的经历,魏国的这位作者,只是将其整理进了《禹贡》里,所以他才以“大禹”的口吻自居?
  还是这篇《禹贡》就真的只是巧合,恰巧提到积石山这个洪水爆发的源头?
  现在的人已经无从得知历史真相了。
  孔文建提出了《禹贡》的事后,三位至少都是教授级别的高级研究员,纷纷沉默了下来。
  每个人心里都有万千思绪飘过,但是却都按压在心里。
  说一千道一万,还是太缺乏实证了啊!
  如果,能够真的证明出这场发生于四千年前的大洪水真的就是大禹治的那场大洪水。
  那么大禹治水就将成为真实的历史,不再只是虚无缥缈的传说。
  那大禹是真实存在的,他的儿子启,也可以有定论了。
  再延伸下去,华夏的第一个封建王朝“夏”,也不再是没有足够证据可以证明的传说,而成为真正无可置疑的信史了。
  只要能证明大禹确实存在,那夏朝也就成为了能够被证实的真实历史。
  至于大禹之上的三皇五帝,那不是现在的学者们能考虑的事情了。
  在简单的探讨了一番后,李春潮和孔文建各自怀着乱七八糟的思绪,离开了地质工作组。
  虽然说,此行他们解开了喇家遗址的毁灭之因。
  但是这并没有让他们有拨开迷雾见太阳的感觉。
  反而心头升起了更大片的迷雾。
  这场史前大洪水是否和大禹治水有关?
  如果真的有关,那夏朝的断代,是不是要推后170年?
  夏朝的起始年代推后的话,后续商周的断代被影响,又要如何才能理顺?
  种种问题,让他们二人头都大了一圈。
  不过,这场大洪水的发现,还是非常重要的。
  回到了社科院考古所的驻地后,孔文建就将所有人都召集了起来,将地质工作组的研究情况,告知了大家。
  果不其然,引发了一片惊呼。
  正苦恼于如何将那碗小米面条复刻出来的陈翰,也暂时将这个难题放到了脑后,兴奋的与庄云鹏他们讨论起了这场史前大洪水。
  毫不意外的,大家都将其联想到了大禹治水,很是认同张承的推测。
  虽然没办法一下子就拿出确凿的证据,但是这显然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
  既然这场史前大洪水已经确定了。
  那华夏的考古工作者们,完全可以和地质学家合作,围绕着这场大洪水,进行一系列的科考工作。
  别的不说,就专门盯准公元前1900年这个时间节点,以及这场洪水爆发的范围,进行有针对性的考古研究,没准就能够找到一些1900年前大禹治水的痕迹!
  万一,在某一处河段公元前1900年的地层中,找到了一些用于治水的工具,或者遗址。
  或许大禹治水的传说就会成为确凿的史实!
  只不过,这将会是一件需要花费浩大工作量的工程,而且会花费很多资金。
  因为一个虚无缥缈的史前大洪水,就启动这么大的工程,也不太现实。
  “关于这场大洪水的发生,以及和大禹治水是否有联系。”
  “你们如果有人有兴趣,可以去地质工作组那边要一些研究数据,然后自己写相关的论文给国内期刊投稿。”
  孔文建叹了口气,结束了这个疑点重重,并且一时半会很难给出确凿结果的话题。
  现在社科院考古所最重要的事情,还是将陈翰发现的那碗四千年前的小米面条,从疑似变成确凿。
  这是能够彻底改写世界面条发源历史的大事!
  他抬起头看向了还在和庄云鹏窃窃私语聊着大洪水的陈翰,淡淡的问道:“小陈啊!”
  “你们小组的小米面条复刻,搞得怎么样了,有成果了吗?”
  孔文建这一问,在场的所有人都看向了陈翰。
  在孔文建将这个课题交给陈翰后,大家其实都不看好陈翰他们几个小年轻能搞得定这个课程。
  只当孔文建是在锻炼年轻人呢。
  所以他们全都一脸调侃,或者一脸笑意的看着陈翰几人,准备看他们受挫的好戏。
  事实也确实如此。
  迎着大家调侃的眼神,陈翰苦着一张脸站了起来,尴尬的说道:“老师...那个...”
  “《释名》里提到的索饼,我们已经试过了,虽然能搓出小米面条来,但是在煮熟的过程中,还是会全部断裂。”
  “再给我们一点时间...”
  “既然喇家先民能做到,那肯定是说明有办法的,我们正在从现有的面条制作工艺里找寻适合的方法,进行尝试。”
  负责社科院考古所秦汉研究室的李教授哈哈一笑,摆摆手说道:“小陈啊!”
  “我最近其实有关注你们小组,我觉得有一点你们可能搞错方向了。”
  “你们要清楚一件事,喇家先民,是在四千年前做的这碗面。”
  “你们觉得,四千年前他们能够将粟,研磨的和现代小米面粉一样细腻吗?”
  “他们的脱壳手段,能比现代的工业化机器还要干净吗?”
  “其他的实验过程,我不清楚是否正确,但是有一点我可以肯定,你们用现成的小米面粉绝对是不对的。”
  “或许,你们应该试一试用原始的,没脱壳的小米,从第一步就纯手工制作!”
  “要从四千年前的先民们角度出发,想一想他们是怎么靠着一堆石器,就做出小米面条的。”


  (https://www.skjvvx.cc/a/81782/81782247/722723266.html)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1秒记住:www.skjvvx.cc 书客居手机版阅读网址:m.skjvv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