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第六十五章 侯爵秘冢
看着大家疑惑的面孔,姜国栋说:“这个坟墓不是我们姜家的祖坟。”
此话一出,大家无不惊骇。姜国栋似乎没有看到大家的惊讶,继续补充说道:“这里埋葬的是明朝皇族后裔。他的主人,是被大清封为延恩候的朱之琏。”
“咦?齐东来,你带我们来错地方了?是这个坟墓吗?”小唐反应“挺快”,责责怪齐东来道。
齐东来则是一脸无辜和疑惑,看着眼前的姜国栋,态度坚决地说:“没错!就是这里。是不是你搞错了?”
“各位,我们都没错。”姜国栋倒是略显淡定地说:“坟墓就是这个,没错的。”
看了看大家懵懂的表情,姜国栋继续解释道:“我的意思是,这座坟墓是我们要找的。但这里面埋葬的,不是我们姜家祖先。大家明白吗?”
弄明白齐东来真实意思的几个人恍然大悟,却旋即又掉进了新的云雾中。
“你既然从来没有来过,那怎么知道我们要找的就是这个坟墓?”齐东来感觉有点疑惑,“而且怎么还知道这不是姜家的祖坟?”。
“因为这无字的墓碑和碑上的日期。”姜国栋回答的很干脆,“你刚才还说‘可能只有在台湾的姜家老爷子知道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对吧?您别忘了,我爷爷和我父亲虽然不在了,但是他们无时不刻不对大陆和这座坟墓魂牵梦绕。对于这座墓的一些细节,我的父亲确实在生前跟我详细讲过。当然,他也没亲眼见过,是爷爷向他口述的。”
“你父亲还向你说过什么?”小唐马上意识到,关于墓碑的故事,既然姜皓清的父亲没有机会在大陆讲,那到了台湾后,他应该有足够多的时间和机会向自己的二儿子姜皓华讲述。那么,再通过姜皓华的传递,姜国栋了解一些连姜皓清都不知道的墓碑隐情,便是顺其自然的了。
“各位如果感兴趣的话,我可以把这个事情跟大家讲一讲。”看着大家渴求的眼神,姜国栋也走到了墓碑前,在齐东来的协助下,取出了早已准备好了的祭拜物品,上香上供烧纸,然后非常虔诚的宗教徒一样,行了三拜九叩的大礼。
“朱侯爷,您老人家上天有灵的话,请原谅姜家不肖子孙没有保护好您的坟墓。同时也理解我为了保护您的陵墓不受恶人侵扰,而将朱家过往告诉警察。”说完,姜国栋又申请凝重地朝坟墓磕了三个头。
祭拜结束后,姜国栋这才起身,拍拍身上的尘土,开始讲述这个墓碑和它主人以及姜家背后的历史。
明崇祯年间,大将袁崇焕奉崇祯皇帝之命,固守卫山海关和辽东。在此期间,他率领明军一改之前对清军的劣势,连续取得了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京城保卫战胜利等战果,并构筑起了令清军无比头疼,却又无可奈何的“关宁锦防线”,有效地阻止了企图入主中原的清军。
无奈之下,皇太极巧施反间计,大明皇帝崇祯中计,并将刚刚率军取得京城保卫战胜利的袁崇焕下狱,不久就以“通敌谋逆”的罪名,将其凌迟处死。在这个千古冤案中,袁崇焕的一个亲信部将姜庸被牵连其中,自己被判斩刑,妻子被判流放。
崇祯的长子朱慈烺无意间发现了袁崇焕的冤情。但此时,他已经已阻止不了袁崇焕本人悲惨、悲壮的命运结局。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对本案的无辜牵连着,尽量施以援手,以为大明保住一息尚存的力量。在朱慈烺的运作下,他使姜庸的家人避免了流放,而姜庸自己也由斩刑改为杖刑,算是捡回一条命。
从此,没有了主子的姜庸便死心塌地追随救命恩人朱慈烺。后来,朱慈烺奉崇祯之命去南京寻访“聚宝盆”,以期靠“聚宝盆”创造出来的财富,做最后一番努力,抵御清军和李自成的军队,挽救大明江山于既倒。
身负如此艰巨任务的朱慈烺就把姜庸作为自己的唯一心腹带在身边,南下南京。
据说,到达南京后,朱慈烺竟然真的在当时被称作“聚宝门”的城墙下,找到了聚宝盆。正当他兴奋地想大干一场时,得到了他最不想得到的消息:清军入关,父皇崇祯自缢。
刚入关的清军,对明皇室后裔展开了一场惨无人道的大清洗,凡是与皇族沾亲带故的人,都被逮捕,并杀害。本想着通过自己手中的聚宝盆创造出来大量财富招兵买马,凭借自己“大明崇祯皇帝长子”的身份,在东南一隅撑住半壁江山,可是,看到大清军队摧枯拉朽的气势,朱慈烺犹豫了。
权衡再三,朱慈烺深感大明气数已尽,远不是靠自己可以挽救的了的,即使有巨额军费,也无济于事。如果自己自不量力,反而会使自己也直接暴露在清军的屠刀下。
于是,“复国”无望的朱慈烺便决定“保家”。他带领姜庸,隐姓埋名,就近在南京附近的乡村躲了起来。后来,在清军占领南京后,朱慈烺带领姜庸最后一次祭拜了位于南京紫金山南麓的明太祖朱元璋的明孝陵后,便辗转离开南京,迁移到离南京不远的岱山定居。这期间,为避免过于招摇而暴露身份,怀抱聚宝盆的朱慈烺万万不敢使用,过着与当地普通农人完全无异的深居简出的艰苦而普通的生活。
后来,已经坐定江山的康熙为显示其“天恩浩荡”,以胜利者的姿态来到南京,祭拜过明孝陵。看到明孝陵的凋敝,康熙便下令寻访朱家后人,并承诺封侯,安排祭祀埋葬朱元璋的明孝陵。但被清朝入关时对明皇族进行疯狂搜捕和屠杀吓怕了的朱慈烺后人,哪敢轻易暴露啊。直至清雍正三年,纸里终究包不住火,隐藏在南京岱山附近的朱家子孙朱之琏还是被朝廷找到。
好在清廷这次便真的要将样子做足,果然将其封为“延恩候”,还将其编入正白旗。
后来年事渐高,深感将不久于人世的延恩候朱之琏,虽然受到清朝的恩惠,但也确是因此而深感对不起祖宗。在交代后事时,朱之琏明确告知后人,“自愧无颜面对朱氏先祖”,决定死后不入祖坟。并且为了纪念已经逝去的大明,朱之琏决定在墓碑上刻上以大明灭亡的时间。
至于墓碑上,该如何介绍朱之琏的身份,这可让所有人犯了愁。正常情况下,墓碑正面应该刻“大清延恩候朱之琏”之类的字,背后应该刻上朱之琏的生平,尤其是其被封侯的历史。但这恰是朱之琏最无法忍受的。但是,如果不这么刻,大清朝廷一旦发现,会认为这是朱家在故意对抗大清。彼时,文字狱正方心未艾,多少人因为完全无意的一句话或一个字,便落得个家破人亡。一时,无不人人自危。
朱之琏的子孙们考虑再三,索性征得奄奄一息的朱之琏的同意,墓碑上不刻任何正文,仅仅镌刻大明灭亡的时间。
于是,就诞生了这个奇特的“无字”墓碑。
尽管在墓碑上做了手脚,但是清朝的统治无孔不入,如果在人烟稠密的南京、岱山附近埋葬,肯定不久后就会被人告发。官府再稍加一追查,很容易就可以找到朱家。那时, “反叛大清”“恩将仇报”两顶大帽子一戴,朱家的满门抄斩自是免不了的。最后,几经秘密勘查和商量,最终朱之琏的坟墓选在了与岱山隔海相望的明东岛上,并最终被安葬在了这个荒岛上的隐秘之处。
感念当年朱家对姜家有大恩,所以当时的姜庸后裔,自愿承担起世代在岛上为朱之琏守墓的重任,在葬礼结束后,就直接留在了岛上,定期祭扫。而令人惊奇的是,家境并不宽裕的朱家竟然不知从何突然拿出了一大笔钱,在岛上为姜家修建了一座大宅,作为姜家居所,同时也作为朱家后人来祭拜时的住所。
朱之琏的葬礼在明东岛上,简单、秘密而隆重的进行着。
不料前来送葬的队伍,在安葬好了朱之琏之后,就在离岛返回陆地的途中,突然遭遇大风,几艘弱不禁风的船只都不幸沉没,竟无人生还。
可怜船上的都是朱之琏全部的子孙!自此朱之琏一脉便从此断绝。
随后,大清的禁海令便越发严厉,规定“片板不得下海”,就这样在残存的朱家旁系子孙的意识里,孤岛上的这位先祖也就慢慢被遗忘,更没人知道他的墓地的具体位置。唯有姜家还默默守在海岛,不辱使命地完成着定期祭奉。同时,靠捕鱼、养殖鸡鸭和种蔬菜谷稻,虽与世隔绝,但日子竟也过得自给自足、悠然自得。
后经几代繁衍,姜家已经到了姜国栋的太爷爷当家做主的时代了。老太爷生在清末,但还是颇有些新思想的。他决定让儿子姜振启,也就是姜国栋的爷爷,来到陆地上生活,并进入了陆军学堂。
毕业后,因其成绩优异,姜振启成为国民党军统头子戴笠的麾下的一名书记员。而此时,姜国栋的伯父姜皓清已经10岁了。
不料,天有不测风云,国民党军队的颓败之势在三大战役后,如雪崩一样,急转直下,无可回转。阴差阳错间,姜振启竟然因为掌握了诸多国民党军政机要密文,而没有选择地在枪口的要挟下,来不及与妻子告别,就被迫立即乘船赶往了台湾。
从到达台湾的那一刻起,姜振启就无时不刻惦记着想与远在大陆的妻子和儿子取得联系。无奈,因为他的身份特殊,行动、书信均受到更多限制。再加上当时台海局势紧张,寻亲,是一件根本就不可能的事情。
又经过了5年,眼看回大陆无望,无比眷恋家乡自己妻儿的姜振启,无奈又在台湾娶妻生子。儿子取名姜皓华。
30年后,年仅55的姜振启因为思念故土和妻儿,过早地衰老了。临终前,他将姜家和朱家的这些故事,全部讲给了儿子姜皓华。并一再要求儿子将来找机会回大陆,找到哥哥姜皓清,并继续看护朱家坟墓,“这是祖宗遗命”。之后,姜振启心怀无法完成祖宗留下的为朱家守墓的遗命,便抱恨而终。自此,留下大陆和台湾的两地牵挂,姜振启就与姜家阴阳相隔。
不知不觉中,就在这座墓碑前,姜国栋这个对此地最陌生的人,却讲述着这座墓主人最熟悉的故事。
看着目瞪口呆的众人,姜国栋蹲下身子,拨动了几下纸灰。然后说道,“各位,这就是关于这座墓碑和墓主人的故事。我知道的就只有这些了。”
说完,冲着墓碑恭敬的说道:“侯爷,我们姜家子孙会誓守祖训的。以后,就由我来定期给您守墓,不让外人打扰您的宁静。”
看着这眼前的一切,众人此时才算回过神来。
“原来是这样啊!”小唐也不禁发出了感叹,“原来姜家人是这么忠义啊!”
(https://www.skjvvx.cc/a/79841/79841364/10032622.html)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1秒记住:www.skjvvx.cc 书客居手机版阅读网址:m.skjvv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