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客居 > 汉阙 > 第262章 成王

第262章 成王


    自从霍光领尚书事后,尚书台就完全成了大汉的中枢,郡国奏疏皆呈送尚书台。

  所有上书都要一式两份,大将军可以开启副封,若觉得事情小,就不必请示皇帝,于是正副一同屏去不奏。而遇上那些事情太大,必须请示皇帝的奏疏,一样得用皂囊封装,让尚书里的宦官送给天子,觉得可以推行,则在上面用朱笔批一个“可”字,令尚书台草诏。

  虽然大将军迟迟没有归政,但样子总得做做,毕竟这大汉,还是刘家的。

  四月初的这天,黄门中尚书弘恭小心翼翼将尚书台送来的奏疏呈上后,等待皇帝批复。但刘弗陵打开看了许久后,让他去温室殿外等候,厅堂内只留了皇帝最信任的驸马都尉金建。

  此驸马非后世的驸马,金建是金赏的弟弟,金赏为奉车都尉,是皇帝正驾驶,驸马都尉则是副车驾驶,也只有兄弟俩开车,刘弗陵才能安心。

  金建是皇帝从小一起长大的玩伴,因为刘弗陵宠他,还曾为他向霍光提议也给金建一个侯,被霍光板着脸拒绝。

  所以他敏锐地发现,少年天子看了这制诏后,面色不太好。

  自从刘弗陵加元服后,送来的奏疏就多了起来,可过去三年的所有加起来,也不如今日这一封有分量。

  是霍光及中朝、丞相、御史大夫请求伐匈奴,救乌孙之事。

  “匈奴数侵边,又西伐乌孙。乌孙昆弥及公主因国使者上书,言昆弥愿发国精兵击匈奴,唯天子哀怜,出兵以救公主。”

  “臣光等议:汉与乌孙有姻亲之盟,前者匈奴右贤王侵西域,困轮台,乌孙驰骑数千救之。古人云,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唇亡齿寒,弗救,则我不利。然乌孙辽远,西域卒少,故不如北攻单于庭、右贤王庭,以成围魏救赵之效。”

  接着就是中朝预计,这场仗需要征发的士、马、粮秣数量了。

  “当发三辅、太常徒弛刑,三河、颍川、沛郡、淮阳、汝南材官,金城、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骑士、义从骑,幽并突骑,与武威、张掖、酒泉太守各屯其郡者合十五万人。”

  “调关东轻车锐卒,选郡国吏三百石伉健习骑射者为吏,皆从军。”

  “益发天下七科谪及郡国徭役载糒粮,牛十万,马三万匹,驴、骆驼五万,以运兵弩甲胄,秋后出塞击虏。”

  刘弗陵光看着都倒吸一口凉气,救乌孙的风在朝中吹了好些天了,但鲜少有人能想到,霍光不打则已,一打就是这么大的阵仗!

  出动十余万兵卒,这在孝武朝是寻常操作,比如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对匈奴的首战,武帝派遣车骑将军卫青、骑将军公孙敖、晓骑将军李广、轻车将军公孙贺四路出击,共计十余万骑,然而收获唯有卫青斩首七百,烧了龙城,其余皆败北或扑了个空。

  这之后,每隔几年就会有一次大军出塞,帝国的新制度在适应战争,汉军越来越熟练,斩获也越来越大。

  而最后一次大军出塞,是延和三年(前90年),李广利全军覆没,结束了元光后近四十年的出塞远征。

  而匈奴奇迹般地撑过了最艰难的时期,虽有削弱,但还是没灭亡。

  那之后整整十六年,汉军再未大规模出塞,只按照《轮台诏》里说的:“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

  汉朝修补长城,建起烽燧,日夜侯望,打防守反击。你别说,虽然保守了点,但效果还挺不错,本打算重新掌握主动权的匈奴鲜少有讨到便宜的时候。

  最重要的是,省钱!

  这种模式得到朝野普遍认可,可现在,大将军却要捡起轮台诏后就放弃的策略,再度发大兵出塞?

  少年早慧的刘弗陵敏锐地感觉到这不寻常,大将军从不无的放矢,这次发大军进攻匈奴,绝非只为了救援乌孙那么简单。

  刘弗陵站起身来,只着足衣,在厅堂内慢慢踱步,最终想到了一个可能。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大将军,真是公忠体国,要替朕分忧到底啊。”

  他忽然有些无奈,又有点烦闷,烦闷到想砸点什么,最后却哑然失笑,看向侍从在旁的金建,问了他一个问题。

  “金建,你知道周公么?”

  “当然知道。”

  “那你说说周公的功绩。”

  金家的家教从休屠阏氏就很不错,积极学习五经,让自己变成真正的汉人,金建道:“周公曾先后辅助周武王灭商,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平定三监之乱,东征克殷,践奄,行封建,营建洛邑,制礼作乐,最后功成身退,还政于成王。”

  刘弗陵就更娴熟诗书了,他有心疾,能静不能动,除了在建章宫未央宫读书,还能做什么?颔首道:

  “不错,朕听大鸿胪说过,贾谊曾评价说,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他变得严肃起来:“那你,知道成王么?”

  “当然知晓。”金建理所当然地说起“成康之治”来,却被皇帝下一句话问得哑口无言。

  “除了这四个字,还有其他具体事迹么?”

  金建还真没想起来,唯一记得的,就是周成王七年,刚刚亲政的周成王,曾在洛邑大会诸侯、四夷,那也是周公归政后,他唯一被史书记下的活动了。

  可悲的是,就这一件,还是周公返政前安排好的,叮嘱成王一定要照做。

  然后就没了,周成王据说在位二十载,竟再没一件值得记述的事。

  刘弗陵叹息:“那是当然,因为目光所及能走的路,早就都被周公走完了,成王只需要沿着周公的脚印往前走即可,正如他对周公说过的:汝受命笃弼,丕视功载,乃汝其悉自教工!”

  所以世人记住了周公的功绩,将他说成是五百年一出的圣人,至于成王……

  “不过就是个听话的平庸孺子罢了,除了一句成康之治,他什么都没留下。”

  刘弗陵在学尚书时,读到那些周公留给成王的《无逸》诸篇,心态与盛赞周公的儒生是不同的。

  他仿佛看到和自己一样的少年天子,一如那幅“周公负成王图”里画的一般,最初时幼弱,被周公乘着伞庇护,为他遮风挡雨,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很是感激,故小人欲谋害他时,对其信之不疑。

  但后面的事,帛上却不会画出来。

  “那少年天子渐渐长大,最终都高过了周公。”

  元凤元年,也就是燕王谋反那年,刘弗陵14岁,他的身高超过了矮个的霍光,也从那一年起,他们君臣互信的关系,产生了变化。

  “尽管成王已经成年,但周公撑着的伞,不管他有多高,却始终罩在他头顶,将其围了起来,隔绝内外。”

  哪怕只是傀儡,小皇帝仍是大汉权力的核心,唯一的光源,但曾经需要依靠先帝遗诏才能坐稳位置的大将军,那虚影早已固化成了实体,挡在芸芸众生与皇帝之间,靠反射皇权的光,来号令天下。

  “周公遮住的,不止是成王发出的光。”

  “也挡住了外人看向成王的目光。”

  “于是世人记住的,赞誉的,便只有周公了!”

  周公当然是忠臣,是良臣,承前启后,奠八百年基业,可他的立场,与天子毕竟不同,没有哪个皇帝愿意大权旁落。

  虽然身体不好,但年纪轻轻的天子,岂会愿意按照辅政划好的路去走?更何况,霍光是那种劳归于己,功归于上的人么?绝不是。

  金建似是听懂了,看向被皇帝扔在一边的奏疏,他比兄长金赏年轻,也较其胆大,或者说,有些野心,遂怂恿道:

  “陛下,这奏疏,或可留中不发?”

  刘弗陵一愣,然后笑了起来:“金建。”

  “臣在,臣愿为陛下分忧!”

  然而刘弗陵却翻了翻白眼:“你比你兄长金赏,蠢多了!”

  早慧的天子这几年隐忍得很不错,他明白,对这件事,朝中得有人反对,比如贤良文学们。

  他们早在盐铁之会前,便一贯反战,当然会剧烈质疑,痛心疾首,把这看成是大将军彻底推翻轮台诏,走孝武朝老路的标志。

  不管反对是否奏效,但至少得让一件事为人所知。

  曾经假惺惺轻徭薄赋,发动贤良文学狗斗桑弘羊的“周公”,终于露出真面目了!

  但身为皇帝,明面上,刘弗陵必须支持此议!

  不止因为击匈奴是大汉的政治正确,区别只是大打或小打,防守还是出击。

  最重要的是,他必须让大将军放心下来,霍光日后才可能尽早归政啊。

  刘弗陵压着心里的不快,提起朱笔,在奏疏上很用力地写下了那个字。

  一如他的父亲孝武皇帝,在建元初时迫于窦太后的压制,忍气吞声收回新政,退了的那一步。

  “可!”


  (https://www.skjvvx.cc/a/76/76513/528234220.html)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1秒记住:www.skjvvx.cc 书客居手机版阅读网址:m.skjvv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