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客居 > 大明皇长孙:朱棣送我上皇位 > 第358章:错觉

第358章:错觉


  冯胜也算是熬出了头。
  当接到自己将会被调遣至倭国作为征伐大将之一的文书后,他立即就兴奋了起来、
  打仗是一回事,最为主要的事情,是他不再受到陛下的猜忌了。
  现在女婿朱橚掌管太孙殿下所设立的医学堂,算是彻底的脱离了这皇室纠纷之中,自己这边,也跟着受益了。
  冯胜的高光时刻,都在大明初年。
  那时冯胜兼任太子右詹事。因犯小法而被贬官,为都督同知。
  时值收复天下,冯胜率军逆河而上,取汴、洛,下陕州,直趋潼关。守将夜逃,于是夺潼关,取华州。
  征伐山西时,由武陟攻取怀庆,越过太行山,克碗子城,取泽、潞,于猗氏擒获元右丞贾成。
  又克平阳、绛州,擒获元左丞田保保等,俘获将士五百余人。
  洪武二年,冯胜率军渡过黄河,直趋陕西,攻克凤翔。然后渡过陇水,攻取巩昌,进逼临洮,降服李思齐。又回军跟随大将军徐达围攻庆阳。
  扩廓遣将进攻原州,声援庆阳。冯胜扼守驿马关,打败其将,于是攻克庆阳,捉住张良臣,是以陕西全部平定。
  九月,朱元璋召大将军回京,命冯胜驻守庆阳,节制诸军。
  而冯胜却认为关陕已定,擅自率领全军返回。
  朱元璋大怒,对冯胜加以切责,念其功大,便赦免了他,未予治罪。但所赏钱财,未及大将军徐达一半。
  后面大将军徐达,左副将军李文忠去世后,冯胜最为出名的,便就是辽东,奴儿干的金山之役。
  也就是那次,有人揭发冯胜藏匿了许多良马,派门人向纳哈出之妻依次酌酒,以求大珠异宝,王子才死二天便强娶其女,因而丧失降、附之心,又损失濮英三千骑兵,而常茂也趁机攻讦冯胜之过。
  朱元璋大怒,没收冯胜的大将军印,命他在凤阳建宅居住,定期上京朝见,诸将士也无赏赐。
  冯胜从此以后再也没有统率过大军。
  抚摸着由宦官送来的虎符,冯胜心中五味陈杂。
  什么藏匿良马,求取异宝,强娶其女。
  为什么会有这些事情,冯胜知道,也不存在什么辩解的可能。
  在洪武二十年那个时候,冯胜便就是节制天下兵权的大将军,虽说皇权在上,但若兵权,即便是蓝玉,也是他帐下裨将。
  “老伙计,终归是回来了,这次,咱们再一起马上厮杀。”
  毫无疑问,冯胜本人也是个喜欢打仗之人,赫赫功名,让朱元璋都极为忌惮。
  这一辈子,冯胜都处于战事之中。
  当初,朱元璋刚拿下定远,冯国用带着弟弟冯胜前来投奔,朱元璋见冯国用兄弟穿着儒生的衣服,还以为他是個文弱书生。
  不曾想,冯国用简单露几手,就震慑住了朱元璋。《明史纪事本末》云:
  太祖大悦,俾兄弟皆居帷幄,预顶机密焉。
  由此可知,朱元璋初见冯氏兄弟,大喜过望,从此把冯氏兄弟当心腹。
  当时,李善长、常遇春、李文忠、邓愈都还没有投奔朱元璋,冯国用能文能武,是不可多得的帅才。
  朱元璋在野外行军打仗,夜里睡觉的时候不让其他将领靠近,唯独留冯国用在帐内护卫,二人感情很深。
  可惜,冯国用只跟了朱元璋七年,在绍兴之战时病逝了。
  朱元璋非常痛惜,明朝开国后,朱元璋率先追封冯国用为郢国公。王世贞曾说:冯国用不死,其在韩公、岐阳伯仲乎?
  意思是说,如果冯国用不死这么早,明朝开国后,他的地位不在李善长、李文忠之下。
  往年的事情,在冯胜的脑海中不断的闪过。
  他紧紧抓住那一枚大将军印,如果紧握自己的一生。
  没有太孙殿下,他不可能有这样的机会了。
  当初,冯胜最初知晓太子薨逝后,心里头就在惶恐。
  本来冯胜还指望着,自己能熬到太子上位的那一天,现在太子没了,陛下还会留下他吗。
  好在是太孙殿下的出现,让局势得到缓解。
  但冯胜也非常的清楚,即便是太孙殿下那边,也不是说随便就好说话之人。
  开国功臣,最为尴尬。
  其实冯胜最初的时候,也并不是很出色,像是徐达,常遇春一生未有败绩,而冯胜经历过几次失败,丢盔弃甲的逃走。
  但他学习的能力很强,到后面就越发的突出,逐渐的胜利的功劳,就越发的多了起来。
  就是在最初有所功劳的时候,得意忘形了,有被训斥过。
  不过在洪武三年的时候,朱元璋还是给了最高规格的封赏。
  封宋国公,食禄三千石,予世券。
  诰词谓胜兄弟亲同骨肉,十余年间,除肘腑之患,建爪牙之功,平定中原,佐成混一。
  朱元璋说,冯胜兄弟俩就像自己的亲骨肉一样。
  自古以来,开国皇帝拉拢功臣的最佳方式除了封赏以外,就是联姻。
  朱元璋把冯胜的长女许配给常遇春之子常茂,把次女许配给周朱橚,把冯胜的侄女,冯国用之女许配给了沐英。
  要知道,朱橚是朱元璋的第五子,而常茂是太子朱标的大舅子,沐英是朱元璋的养子。
  这三桩联姻,意味着冯胜和朱元璋的利益牢牢绑定在一起,坚不可摧。
  不过事实证明,联姻这东西,朱元璋是真不看在眼里,别说他冯胜了,哪怕周王朱橚,不也照样要遭到贬罚么。
  大将军印抚摸了良久,冯胜这才小心翼翼的放回锦盒里收了起来。
  而后打开房门,外门寒风呼啸。
  听到开门声,旁边立即有仆从过来。
  这种天气,自然不可能说在门口值守,一般也就是在屋里头取暖等候,听到动静马上出来即可。
  冯胜对仆从道:“备马,本将军要去一趟大内。”
  此时的冯胜,气质已经决然不同,意气风华的模样,让那已经发白的两鬓,不那么起眼,反而是那炯炯有神的目光,更添几分抖擞精神。
  ......
  “拖出去砍了!”
  “陛下饶命啊!!!啊!!!!”
  一段小小的插曲,在早朝上演。
  眼看就几天过年了,朱元璋也没忍住自己的杀性,而是选择就地格杀。
  朱英没有半句劝谏,只是冷冷看着。
  就在刚才,朱英提出,趁着过年之喜,由群英商会兴建学堂三十六所,用于十岁左右儿童的启蒙教育。
  最为关键的是,免费!
  不仅免收束脩,也就是学费,还可每天午时,供应一餐吃食。
  学堂不分男女,不问出身,凡是年岁差不多者,皆可入学。
  这也就是意味着,哪怕是没有户籍的流民之子,亦或是本身就是流民乞丐的,只要年岁相差不大,就能直接到这里上学。
  其中还有一些奖学金,也就是学习成绩优异者,亦可获得学堂颁发的钱财,亦或是实物为奖励。
  奖学金什么放在一边。
  单单就是不收束脩这一点,就会让不知多少人带着孩子前去了,更何况还有一口膳食,这可是大大的减少家里的负担。
  账要怎么算?
  在这个年头,大明初立之际,官府这边,都是鼓励生育的。
  而哪怕是最底层的老百姓,一般家中都有数子数女。
  这年头小孩只要有一口吃的就行,没后世那么多讲究,加上夭折的多,即便是皇室也无法避免夭折这种现象的发生,更别提民间了。
  所以那就是不停的生,尤其是儿子多,那就代表自家劳动力多。
  在古代,儿子多,走出去说话更硬气,腰杆都要更挺直一些。
  譬如你加有子三人,邻居家有子一人。
  这邻里之间,在水田之上,避免不了产生一些矛盾,如水怎么灌溉等等诸多事情。
  一旦发生争执,叫上三个儿子往那一站,对面只能悻悻离去。
  若是相反,带着委屈和不爽的,就变成了自己。
  这才是真正真实写照。
  而朱英提出一顿吃食后,这些百姓家里的孩子,相当于全部都由朱英来养了。
  因为在多数人看来,小孩子胃口小,吃一顿也就够了。
  尤其是女孩子。
  按理说这是一个好事。
  毕竟这钱也不是由户部出,也不是由内帑出,完全由群英商会来承担。
  从外层面来看,这应该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造福于民。
  怎就让朱英冷眼旁观,朱元璋大发雷霆,直接问斩呢。
  因有人站出来反对: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朱英这种开民智的行为,触及到了现在所有读书人的利益。
  这个读书人,是包括文武百官,勋贵地主,乡绅富商。
  唯一没有包含的,就是最为底层的黎民百姓。
  尤其是翰林院,意见当是最大的,他们把守着学习的通道,高深的知识想要学习,就只能是国子监,翰林院。
  其他地方,只有最为普通的经义流传。
  转过来说,翰林院和国子监的根本,就在于科举上面。
  那种乡下百姓中状元之事,基本上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政治思想,便是《四书》、《春秋》、《诗经》等典籍的内容与理解,所认为正确的答案,只有他们才知道。
  这么一来,等于是为官的上升渠道,被所谓的少部分读书人所掌控。
  什么寒门贵子,那都是小说里面的。
  蒙元清洗天下,让这中原王朝,再没有了所谓的千年世家,但依旧是宗族天下。
  很多地方,一个村,就是一个姓,也就是一个族。
  这是无法避免的。
  在这族中,以族长的为主一系,便就掌控了最为顶尖的才学。
  那些普通族民,连识字的机会都没有,而且他们必须依附在宗族上。
  因为不管在内在外,离了宗族,就是流民。
  大明,依旧是宗法制的天下。
  按照现在大明的说法,也就是说县城往下,就不存在法律了,都是宗族自己治理为主。
  古代什么浸猪笼之类的,就是宗法制衍生出来的刑罚。
  在古代当官大多是靠同乡、同宗族的人来照顾提拔,如果被踢出族谱,那么将没有人会提拔你。
  宗法制十分严格,有时候一个考中进士去京师为官,老家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穷亲戚来京师办事,便是吃在这个当官的家里,睡也在这个当官的家里。
  且这个当官的不敢有半点怨言,而且还得好吃好喝的招待,等穷亲戚待够了准备回家,官员还会给一些钱财当作盘缠。
  小说里那种看不起穷亲戚的行为,其实就整个大明来说,都属于个例。
  绝大多数,都非常爱惜自己的名声,尤其是宗族里的名声。
  族长的话,比上司可要好使多了。
  得罪上司,很大程度上,也就是给点小鞋穿,闹大了谁也不想,谁还没几分干系呢。
  但得罪族长,那就完全不同了。
  单单一条不孝之罪,就能让你立马下台,老老实实回乡接受族规惩罚。
  这只是一个比喻,一般能够去当官的,和族里的高层,基本上都是一条船上。
  然现在,朱英所在之事,就是强行打断这种阶层关系。
  读书人可不傻,尤其是在触及到自身的利益时。
  哪怕太孙殿下给了很多恩厚,那也没用,大量的官员开始讨论,最后更有官员挺直腰杆站了出来,大声讲述关于孔子学说,并且隐约斥责太孙殿下,这并未为帝之道。
  朱元璋听着这话,直接被气笑了,管他还有几天过年,斩了再说。
  时值两月后,这还是陛下再度于奉天殿中,直接问斩。
  朱英自然不可能去劝说,那岂不是把自己当软肺子搞了。
  而且说话那官员,品级不算低,也不知道是自己这么想的,还是有人暗中授意。
  很显然,效果特别好。
  在拖出去问斩之后,奉天殿内一片安静,谁都不愿意充当那出头鸟,给陛下杀鸡儆猴。
  没人会怀疑,就目前陛下,哪怕这文武百官全部站出来,陛下也不会有丝毫的犹豫。
  将杀得这奉天殿中,血流成河。
  是以,傻子才会去白白送死。
  有熟悉那被砍头的官员,暗暗摇头。
  他知道,被砍头那官员,是因为最近几月调动才入了京师,之前一直都在地方。
  恰好最近几月,朱元璋的心情挺不错,没怎么杀人,所以就造成了一种错觉。


  (https://www.skjvvx.cc/a/69709/69709046/717876985.html)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1秒记住:www.skjvvx.cc 书客居手机版阅读网址:m.skjvv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