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客居 > 福气娇妻跃进门 > 第12章 第十二章

第12章 第十二章


顾易童收到家中回信后,心中欢喜。收敛心神,把全部的精力和时间都集中起来放在了学习上。府学的先生是正经学官,比镇上的老举人出身强太多了,学识渊博,眼界开阔。顾易童在学问上面以往弄不明白的,捧着书去问学官,学官也能从旁指点一二,让他有了新的领悟和见解,破题后,便恍然大悟的感觉。

        当初,顾易童背着书篓风尘仆仆的赶来青州,自称是青平县来的学生,头年考上廪生,想拜入府学。

        有两位学官在场,便问了年纪,听说才刚及冠不久,听着这岁数还算过得去,便出了道题给他。顾易童思索片刻,就有了思路破题,认真作答后,便站立在旁,静候回复。

        学官听完后,很是惊讶,问道,真是头年才考上的吗?是启蒙太迟了?还是往年没去考?

        看着两位一脸好奇的学官,顾易童就把这几年的经历说了一遍。镇学的老师早就让他在前几年下场了,可惜,每次临考就出事,所以就这样错过了。不过,他也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加倍用功。上天不负有心人,他头年取得廪生后,听闻可以来府学试一试,便马不停蹄的赶过来,看看有没有机会可以拜入府学。

        两位学官听了后,对视了一眼,换位思考了一下,要是换成自己遭遇了这些,该如何面对?一时间都沉默了下来。静默片刻,其中一位学官无奈,只能搬出孟子的名言: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顾易童点点头,他也是这么激励自己的。

        就这样,他得到了这两位学官的赏识和认可,顺利进入府学,开启了新的求学之旅。

        进入府学不过月余,府学上上下下的学官,塾师都发现了他有很多的优秀之处。你讲什么,他听一遍就记住了,一点即通,悟性颇高。人也斯文有礼,还特别勤奋好学,常常会捧着书去请教先生。年纪和别人对比,他并不是特别年轻。但是学问方面可以用一句歇后语来形容他进入府学后的变化,那就是:砌墙的石头-后者居上。学官们也经历过科举,估算了一下他当下的学识水平,今年下场,也不成问题。只是,要想排名靠前一些,还需继续努力一番。

        这么一来,学官都对他有着不低的期待。仿佛默认了什么,把他和另外几位经常排名靠前的学子,经常出题突击检查,抽验成绩。还时不时拿一些往年考过的题,修改一下,让他们作答。学官们为了不显眼,也有出题,让所有学子都进行破题作答,看看全员水平如何?还有没有可以下场中举的漏网之鱼。

        这并不能怪学官们偏心,给优秀的学子私下开小灶,而差生就没有这待遇。只能说两者进度不一样,塾师和学官们只能因材施教了。

        历朝历代的科举,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每个省底下就不知道有多少学堂的学子去参加,最后能突出重围,榜上有名的,也不过百十人左右。而这百十人里面,又有几个能在未来有所建树的?而大多数人都是会被优胜劣汰掉了。

        所以,每个府学之间暗地里也有竞争。若是那府学出了榜眼,探花,状元,或者将来成就不低的官员。也是他们府学的骄傲和脸面,为府学增光不说,还可以提高府学的门槛,也让曾经教导他们的学官有了谈论的资本。

        所以,学官们看到顾易童如此勤奋好学,心中欣慰的同时,也有在私下开小灶,帮他弥补缺失的那一面。顾易童也察觉到了,他谦卑有礼的谢谢学官和塾师,也像一块海绵一样,贪婪的汲取着更多的知识。心中记下这份恩情,他也明白,光靠嘴上说说的谢谢没有用,要认真考取功名,才是答谢学官们辛苦栽培的最好礼物。也是对家人最大的感恩和报答。

        顾易童到了青州后的日子,和以往在镇学上的日常,并没有什么不同。

        他平时极少出街闲逛,除了偶尔会去书肆和集市。

        去书肆是因为接了抄书的活,去集市则是为了卖掉多余的米粮。抄书可以练字还可以赚钱,米粮则是他作为廪生,每月都有六斗米,一斗十二斤,他吃不完,所以不如卖掉换钱,反正他每月都有新的米粮发放。

        顾易童来青州求学的时候,家里人由于都没出过远门,出于穷家富路的想法,便让他把自己那份银子带上,另外又补了十两。并交代他该花就花,别省着,不够可以给家里来信,别担心太多。

        可他整日在府学刻苦学习,极少出去。又不重口腹之欲,也没别的兴趣爱好。府学的笔墨纸砚不要钱,住是大通铺,鞋帽衣衫,包括书篓府学也会统一配套发放给各位学子。换上后走出去,别人都知道你是府学的学生。偶尔碰到节日,路途遥远,学生和学官们都不能回家过节,学堂还会加餐。基本就是一两个鸡蛋或者是白面馒头,一大碗加了肉酱的面条,两个肉包子。对于一些贫困学子来说,虽然不能回家,但是可以加餐,也是很幸福的事情了。

        顾易童纳闷,来府学接触后的一切,和之前镇学先生说的有差别。抱着好奇心,就问了出来。

        “你那位先生虽然是举人出身不假,但是他以前也没在任何的府学读过书,对这方面的事情了解的太少太片面了。”

        “府学和县学不同,各地都有差别,但是入了府学,文房四宝确实不花钱,也有鞋帽衣衫书篓发放。但是不代表你可以高枕无忧,府学的名额是有限的,你若进来后,碌碌无为,考试也总垫底,那就得请你出去了,让优秀的人进来。所以府学每年的学子人数总是那么多,少有增减,亦是如此。”

        “原来如此,学生受教了。”

        说到考试,他在镇学时,考试并不多。相反,府学的考试特别多,每旬小考每月大考。学官会以每次大考后的排名为基准,开始重新安排座位和寝室。优秀的学子住一起,座位也挨着,方便一起交流学习。

        顾易童刚进去的时候,属于吊尾巴的那一类,比起其他同样是廪生的同窗,他差了点,不过他并没有因此而沮丧,而是经常捧着书去找同窗和学官们不吝赐教。把落下来的进度赶上来后,他也没有骄傲自满。

        两旬下来,他的两次小考成绩都不好,进度赶上来后,在月底的大考,他的成绩和排名便开始突飞猛进了,后面逐渐成了榜单前三名的常客。

        月底这次大考,他就直接从吊尾巴,变成红色榜单的第一名了。

        小考的时候,学官只会口头表扬几句,没有任何实际好处。大考则不同,是有实际奖励的。

        大考是会有一个榜单的,红榜黑字写在墙上,让所有的学子看到后,以此为目标继续虚心求学。上面还有青砖砌好的围墙遮挡,风吹雨打都不掉。榜单有两个,一个是只写前三名。另一个写的是前十名。除了榜单外,还有银子奖励。第一名十两,第二名八两,第三名五两。

        顾易童没想到,来府学读书还有这等意外之喜。看着红榜上写着自己名字的第一名,他眼眶湿润,想找人诉说,却发现没有家人在旁可以分享这份喜悦。他叹了口气,决定出去走走,清醒一下。

        拿上抄好的书和多余的米粮便出去了。去书肆换了钱,又去把米粮卖了,拿着银子逛了一圈,愣是没花出去。他又走了回去,把银子清点好放好。

        抄书挣的,卖米粮的,加上现在大考后的奖励,加上出门时带的十几两。他现在也有几十两银子了。

        想起以前读书的时候,家里人除了爹娘毫无怨言,其他人提起他都是各种嫌弃,后面的几年也遭遇太多的不幸,兄嫂也开始埋怨他,觉得他没本事不说,还要拖累他们。拼着大不孝也要分家,爹娘为了他能继续坚持求学,从来也不给他压力,再辛苦也从不抱怨他,反而对他各种激励,刚入门的媳妇也是对自己的求学表现了支持和理解。他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而选择放弃呢?心里万分感谢父母和妻子,要不是有他们在,自己哪里还能在这里读书?

        要不是有娘子做梦提醒,自己也不一定能考中。进了府学才知道,读书真的不费钱,还可以很容易挣钱。想想娘子之前说的话果然没错!

        读书,哪怕不能考取功名利禄,也可以去抄书,做掌柜,打算盘,画画……各种各样的出路可以选择,都可以很挣钱。只是,要想做家中的顶梁柱,为未来撑起一片天,不受人欺负,还是要考取功名进入官场,比较好。与其求人庇佑不如求己,不试试怎么知道自己不行呢?

        得了一次第一后,顾易童并没有高兴太久,因为他知道,同窗们也不比他差多少,他眼下只得了一次第一,并不能说明什么。而是还需努力,稳住自己的第一。他虽然是读书人,但是那个男人年少不做梦?何况他也尝了到第一名的好处,他并不想放弃这份荣耀和奖励。

        心中默念,再考一次大考后,出了名次,他就写信回家,让他们也高兴高兴。眼下,才得了一次而已,要是后面再也拿不到,岂不是白高兴一场?他不想这样,所以决定再忍忍,等待下一次的大考来临。

        老家那头对这些一无所知,而是在忙碌着春耕。

        第一次大考是三月底,四月底的大考,顾易童再次荣登榜首。决定修书一封,和家人分享他的喜悦,便托人带回去了。

        日子转眼来到五月中旬,天气已经很热了。金林正在家里准备做午饭,顾父两口子也刚在地里忙碌。上次的同窗林夕又来到这里,说是顾易童又托他带了信回来,金林又不能丢下他不管,毕竟来者是客,便去了一趟隔壁,让一个小孩子帮忙跑了一趟,去地里找顾父顾母回来,准备读信。

        打开门,两人都坐在屋檐下,喝水,等着他们回来。谁知道,除了爹娘以外,兄嫂几人,大爷爷两父子也跟着过来了。金林去厨房拿了一把花生给小孩子,说谢谢他帮忙跑腿。便进去拿碗倒了凉白开给他们。林夕见人齐了便开始读信。

        这封信和之前那封报平安的不一样,信上说了他最近在府学的经历,制度还有在这里读书的各种好处……

        一群人听完都茫然了。只有顾父顾母,金林三人特别开心。

        有人不懂就问了:“去府学只听顾三说过读书的笔墨纸砚不要钱,怎么连衣衫鞋袜……那些都不要钱了?读书还要考试啊?考的好学堂还有银子给?莫不是骗人的吧?”

        林夕也不生气,虽然学问没有顾易童好,但是他也以前也经常跟走镖的堂兄镇上府学两头跑,加上他也读书,知道一些。

        便解答道:“府学属于官学,和私塾不一样。私塾是个人开办的学堂,官学则是朝廷管的,里头的先生不叫夫子,叫学官,不收束脩,领朝廷俸禄。县学也是官学,只要考上秀才就可以去那里读。府学比县学还要好,门槛自然也高很多,那边只要廪生,普通秀才都不可以。给学子配衣衫鞋袜,帽子还有书篓很正常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也确实不要钱。至于银子嘛,顾兄不是说了吗?每旬小考,每月大考,大考只要一甲前三,就可以有奖励。顾兄得了第一名,府学按名次奖励银子也是很正常啊!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你们乡下读书人少,可能不了解,读书人费钱也是要看人的。有的人悟性差,掏空家底还要硬着头皮往下读的比比皆是。文房四宝,三节两寿的节礼,束脩,人情往来……这些算下来怎么不费钱?悟性好的人,读书并不费钱,反而是可以很挣钱的。去书肆抄书,临摹,画画……这些怎么不能挣钱呢?”

        “这么说,我们家三郎他是悟性好的?”李氏看着林夕热切的问道。

        林夕点点头,“顾兄能进府学就说明了他的学问水平很高。青州府学是我们这里门槛最高的学院。他能进去读书不说,还能拿第一。看样子,他就算秋天下场也不是没机会中举的!”

        听见这话,顾父和大爷爷都很欣慰的笑了,毕竟他们顾家往上数几代,可没出过读书人,也没有谁特别有出息。

        李氏则是扬眉吐气了一番,哼,看你们这些人以前总是笑话我?说我三郎是个倒霉蛋?现在可打脸了吧?

        金林笑了笑,什么也没说。

        两位兄嫂和其他闻声而来的族人,脸色各异,只是眼下也不好再问什么。

        “老三媳妇,你去做饭,我去烧水杀鸡,林夕兄弟啊,麻烦你给我们送信了,坐下吃一顿再走。”李氏发话了。

        “知道了,娘。”

        人家大老远从镇上跑一趟,帮忙送信,不招待一下,说不过去,只是现在天气热,村里屠户今天也没肉卖了,只能杀只鸡,再做几个素菜招待一下了。

        顾父也在挽留大爷爷两父子,又去拿了铜板去村口刘老头那里打了两斤酒。

        林夕也想趁机联络一下感情,在顾易童哪里刷个脸熟。虽然顾易童现在还没飞黄腾达,可是架不住他前程繁华似锦。万一,以后真的发家了,他就算想靠上去,估计都没机会靠呢?

        吃过饭后,林夕问他们还要不要回信,她们本想不回的。可是金林想起他过段时间就要下场,乡试不知道什么开始?问过林夕得知往年的乡试时间,决定回一封,告诉顾易童,金林出发的日子,又说了一些琐碎的事情,也让他安心读书,准备科举。

        这时候才傍晚,夏天天黑的迟,眼下还很亮,不少人才刚从地里回来。路上便听闻了顾易童的事情。

        与之前不同的是,这次的冲击比上次中秀才的可大多了。

        金林在家收拾东西,顾父两口子也出去大树下乘凉。路上便有好事者问李氏,是不是骗人的?

        李氏也不恼,看她们真想知道,便说了起来。别看李氏没读过书,可她说起来,不比酒楼说书人口才差。

        几人听完,面面相觑,不知作何反应……

        “怎么?不信啊?中午可有不少人在场听见呢?”李氏得意的笑着说道。

        “你儿子真要那么会读书,前面咋考不过呢?”那几人很是不屑。

        “你们这是嫉妒。”

        “我们说的可是实话,前面你三郎多倒霉来着?这事人人皆知,我们可没撒谎。”

        李氏摆摆手,“那只是运气不好,你看我三郎成亲后?我家前前后后有多少件喜事了?”

        “你是想说你三郎成亲冲喜后,时来运转啦?”

        李氏叉腰,“哪里是哦?我是想说我这儿媳妇娶的好,可旺夫了。你看她进门后,我家日子过得多红火啊?这娶媳妇就得娶贤妻良母,找个旺夫旺家,日子才有奔头。”

        “这倒是啊,谁愿意要那种搅家精?不过,你以前不是挺不喜欢她的吗?怎么?看到她那么旺夫,就变了啊?”

        “我这儿媳妇,你见过她和谁吵架吗?你见过她偷懒吗?模样好,身段好,脾气好,人也勤快老实,除了脸色苍白了点,你还有什么不满的?做人可要知足。”

        几人想了下,确实,金林嫁过来那么久,没见她和别人吵架。哪怕大家一起在河边洗衣裳时,有人对她说一些酸话,她也就笑笑而已。别人都在议论家长里短时,她就低头做事,不插嘴也不八卦。虽然也没见过她下田种地,但是哪家婆娘在家里是闲着的了?以前也有人去顾家借过东西,都能看到她在家屋前屋后的忙碌,可见她也确实不是那种懒婆娘。

        这种人做娶回家媳妇,确实不错。让人挑不出什么毛病。

        “你三郎真的得了第一,得了奖励?听说有十两银子呢?”

        “那还能有假?”

        “读书也能挣钱啊?”

        “得是前三名,第一名十两,第二名八两,第三名五两。小考没有,每月大考才有。”

        “你们也别以为这府学好进,得是廪生才收。要我说,你们家里要是有孩子是个能读的,送去试试呗!总比一辈子种地强,万一中了,那以后不就享福了?”

        看着她们不吱声,李氏也不想多说什么。转头看到其他人来了,又过去吹嘘一番。

        天黑了,才和顾父慢悠悠的走回去歇息。


  (https://www.skjvvx.cc/a/69579/69579151/9776191.html)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1秒记住:www.skjvvx.cc 书客居手机版阅读网址:m.skjvv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