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客居 > 明末天骄 > 第004章:冤枉的想撞墙

第004章:冤枉的想撞墙


乾清宫的懋政殿。

    崇祯坐在炕上,由于近来身体不好,坐在那里有些蔫巴。不过为了考教太子的学问,依然勉强支撑着。

    这时,户部尚书李待问,匆匆而来,跪拜启奏:

    “启禀陛下,辽东连下十几天大雪,导致道路封锁,压塌房间无数,冻死饿死百姓和牲畜难以估量。

    户部现在仅有纹银50万两,需留作军饷,以备不时之需。还请陛下动用内帑,救济辽东灾民。”

    崇祯眉头顿时锁了起来。

    辽东乃是抵御建虏的屏障,如今遭逢大灾,必定民心惶惶,朝廷若不发钱粮救灾。若建虏南下时,难免民变。

    可关键是朕的内帑也没有钱啊!

    他看着李待问,一阵脑壳子发疼,放下手中的《论语》,揉了揉太阳穴:

    “户部先支十万两,救济辽东灾民。”

    李待问抬头看着崇祯,本想说这个钱不能动,可一见崇祯忧心忡忡的样子,又将话给忍了下去。

    同时,他心里也有些愧疚,低下脑袋,声音低沉道:“臣遵旨!”

    作为户部尚书,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类似现在的民政部、财政部、国土局等部门的结合体。

    他自然知道当今朝廷,是如何的却钱。

    如今的地主富绅们,掌控着大部分土地,并且还在犹如滚雪球般,越聚集越多。

    由于现在的官员,都是来自于富绅集团,因此,富绅们能享受政策上的照顾,而不用承担税赋。

    从而导致农民的土地越来越少,税赋却在每年增加,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

    即便朝廷每年想方设法的增加各种税赋品种,可收上来的钱却越来越少。

    其实李待问也知道,大部分钱都落入了各级官员的口袋里。

    他虽掌管全国钱粮,却管不到内阁制定政策,管不到官员的贪污受贿。

    虽有心为朝廷和陛下分忧,却是真的无能为力。

    崇祯无力的摆摆手:“下去吧。”

    “臣告退。”李待问心里发出一声叹息,颓废的走出懋政殿。

    他虽为江山社稷而着急担忧,可却是有力无处使。

    在如今的朝堂上,内阁已经全部被温体仁把控。其他各部,除了几个主官之外,大大小小的官员,几乎都是温体仁集团的人。

    太子朱慈烺站在一边,一副老好人的样子,经过李待问这么一耽搁,他知道父皇肯定是没有心思考教他的学问了。

    窃喜的同时,也有些心疼父皇,还有些为辽东的百姓担忧。

    崇祯沉默了片刻,看向一脸忠厚老实的太子,心情更加烦躁:“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朱慈烺回答道:“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崇祯问道:“如何临之以庄?如何教人孝慈?如何劝举善?”

    “如何……临之以庄?儿臣以为……以为……”朱慈烺脑袋立即低垂了下去,不敢抬头去看崇祯,磕磕巴巴的道:

    “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

    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

    “朕是问你如何庄重的对待老百姓?如何父母孝顺、慈祥子弟?如何选用善良的人,教育能力差的人?”

    崇祯揉了揉脑壳,愁啊!

    别人越长大学问越多,越聪明,你怎么越长大越笨?

    如今居然连朕的话意,都分布明白,朕将来如何将江山交托给你?

    太子英俊不凡,年幼时聪明伶俐,出口成章,诗文书画,一学就会。

    因此,崇祯非常喜爱,并寄以厚望。每次批阅奏疏,必召太子在旁学习,教授他如何处理国政。

    谁知,别人越长大越聪明,可太子这家伙,自十三岁后,越大越木纳老实。

    这让崇祯越看越心烦,也越着急,总觉得这家伙老实巴交的,将来就算做了皇帝,也是个任大臣搓挪的无能昏君。

    虽经常有废太子的念头,可顾及周皇后的夫妻情面,以及怕大臣们的极力反对,还是将这个念头死死的压在心底。

    “这个,儿臣以为……”

    朱慈烺偷偷瞟了一眼父皇,见他脸色冰寒,脑子里顿时一团浆糊,想哭的心都有了。

    父皇啊,你坐着说话不腰疼,有本事,你给本太子解释解释?

    “以为什么?”崇祯强忍着抽人的冲动:

    “读书不是背书,要用脑子思考问题。光背书,而不明意,不思其法。你就是将天下的书,都背得滚瓜烂熟,又有何用?”

    朱慈烺恨不得将脑袋钻进裤裆里:“儿臣知错了。”

    崇祯一脸失望:“看来你虽是太子,却连一个县令都未必能胜任。”

    “儿臣……儿臣……”朱慈烺心里哇凉哇凉,知道父皇是对他失望透顶了,才会说这种诛心伤人的话。

    崇祯心里烦的要死,也懒得再和榆木疙瘩啰嗦,索性上炕,看起了奏疏。

    朱慈烺的心顿时破碎一地,可老子不让走,也只能蔫不拉几的站在那里。

    这时,内侍太监高起潜,小跑着进来禀告道:

    “陛下,东厂探子来报,那杨三郎在万花楼,和定王殿下打起来了。”

    “杨三郎?哪个杨三郎?”崇祯不由得看了一眼蔫不拉几,老实巴交的太子一眼,脸色一片冰冷。

    都是不省心的孽子啊,眼前站着一个,现在又来一个成天游手好闲、吃喝嫖赌的。

    是不是想烦死朕,你们才甘心?

    高起潜脑子里冒出了一股坏水,添油加醋道:

    “杨三郎乃是兵部尚书杨嗣昌的三儿子,他仗着父亲的权势,成日游手好闲,吃喝嫖赌,打架闹事,早已恶名远播。是京城内出了名的超级纨绔,乃京城五害之一。

    可那杨嗣昌不但不加以管教,还对他宠溺有加,这简直就是纵子行恶。”

    他由于略懂兵法,所以崇祯非常器重和宠信,经常被派出去监军。与潜邸太监王承恩二人一样,都是崇祯最信任的内侍太监。

    由于杨嗣昌是兵部尚书,二人之间经常有点小摩擦,今天逮到了这个机会,这家伙就想狠狠的恶心一下杨嗣昌。

    虽不至于让杨嗣昌丢了官职,但至少会在皇上心里留下一个不良的印象。

    让高起潜失望的是,此时的崇祯脑子里,都是两个不争气的儿子。

    他面无表情道:“让锦衣卫去将定王给朕押回来。”

    高起潜疑惑的看着主子:“那个杨三郎呢?”

    崇祯不耐烦的挥挥手:“都一起押回来。”

    一旁的朱慈烺听了,忍不住幸灾乐祸起来。

    有热闹看了,哈哈……

    三弟啊,你来得正好,免得皇兄一个人在这里孤单。

    却不料,崇祯正好看到了这一幕,眼神随即如刀的盯着朱慈烺。

    朱慈烺感觉浑身寒气直冒,忍不住偷眼瞟向父皇。

    四目相对,一个满眼杀气,一个满眼惶恐。

    朱慈烺犹如坠进了冰窟内,浑身上下,从里到外,都是哇凉哇凉的。

    父皇这是对我这个太子起了杀心啊!

    罪魁祸首就是那个杨三郎,如果他不打定王,本太子就不会幸灾乐祸。

    不幸灾乐祸,父皇也就不会起杀心。

    杨三郎啊杨三郎,你没事跑万花楼去喝什么酒,打什么定王啊?

    这不是成心坑本太子吗?

    杨山梓要是知道太子的歪理邪想,恐怕会冤枉的想撞墙。

    崇祯无奈的叹息一声,继续批阅公文。

    在一旁披红的秉笔太监、东厂提督曹化淳,拿起一本奏疏,看了看后,眉头皱了皱。看了一眼憔悴的崇祯,犹豫了起来。

    明朝以来,各地的奏折,都是由内阁大臣先审阅,而后将建议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折上,这叫做票拟。

    内阁大臣票拟过的奏折,一般都需要皇帝用红笔批示,是执行还是驳回,这就是所谓的批红。

    但自明宣宗以后,皇帝多深居后宫,荒嬉享乐,不理国政。因此,皇帝批红的工作,就渐渐的由秉笔太监,或者掌印、随堂太监代替了。

    凡能代替皇帝批红的太监,都是皇帝最信任的宦官。

    虽然此举,大大的减轻了皇帝的工作量,但也致使宦官的权利越来越大,甚至凌驾于内阁之上,几乎相当于一朝的首辅,大权独擅。

    曹化淳思量片刻,还是大步走到崇祯旁边,双手托起奏疏施礼道:“启禀陛下,匪首张献忠已攻陷兴山,知县刘定国被杀,夔州府危在旦夕。”

    崇祯接过奏疏,看了一眼后,用力摔在案几上,怒道:“可恨张献忠,命宣慰使秦良玉,火速率军前往夔州剿匪。”

    “喏。”曹化淳答应一声,连忙在旁边的案几上写好一道圣旨,让崇祯盖上玉玺大印后,命宣旨太监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送往四川。

    崇祯看着窗外,揉了揉发疼的脑袋,一脸的愁色:

    “朕登大统以来,勤于政事,宵衣旰食,厉行节俭,平反冤狱。时刻都在为天下百姓计,可为何还有那么多的乱民,愿意跟着贼匪跑?”

    曹化淳道:“陛下,那些乱民,都是被贼匪妖言蛊惑所致,错不在陛下。”

    站在门口的内侍太监王承恩,感觉大殿内越发阴冷,见地上的炭炉已经熄灭,走过去蹲下身子,准备加炭点燃时。

    崇祯却阻止道:“如今国计艰难,国库和内帑皆已空虚,能省就省点吧。”

    王承恩见崇祯摩挲着双手取暖,心里不禁涌动着莫名的哀伤和感动,不由得暗自叹息一声。

    陛下真不容易啊!


  (https://www.skjvvx.cc/a/65690/65690979/48426602.html)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1秒记住:www.skjvvx.cc 书客居手机版阅读网址:m.skjvv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