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皇帝世系表
五代十国大事件:
五代:唐末民变、白马之祸、割让燕云十六州、洛阳兵变、契丹灭晋、郭威灭汉、高平之战、邺都之乱、后周世宗灭佛、后周攻南唐之战、陈桥兵变、北宋统一战争;
十国:刘䶮称帝、王建建蜀、孟知祥称帝、吴越建国、李昪称帝、白藤江之战、北汉建国、后周攻南唐之战。
后梁(907年~923年),五代的第一个朝代。唐天祐四年(907年),梁王朱温受唐哀帝李柷禅让,称帝建国,国号大梁,史称后梁,唐朝正式覆灭,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定都开封,后迁都洛阳。
后梁太祖朱温原为黄巢部将,助黄巢攻占两京,后因黄巢将败,投降唐朝,被封为宣武军节度使,镇守汴州(河南开封),于唐文德元年(889年)灭强敌秦宗权,占据中原,而后又东征山东诸地,称霸中原。于唐天祐元年(904年)挟唐昭宗迁都洛阳,后弑杀唐昭宗,控制中央。最终于唐天祐四年(907年)受唐哀帝禅让而即位,建立后梁。朱温最后在后梁乾化二年(912年)被儿子朱友珪所杀,朱友珪随即又被弟弟朱友贞推翻,后梁经此内乱日趋没落,最终于后唐同光元年(923年)亡于宿敌后唐庄宗李存勖之手。后梁疆域是五代中最小的,北部约以黄河为界,东至大海,南抵秦岭淮河,西至关中,且疆界不稳,战乱频繁。
1、梁太祖朱温(852年12月5日~912年7月18日),字全忠,即位后改名朱晃,后梁开国皇帝,宋州砀山(安徽省砀山县)人。
唐乾符二年(875年),参加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先后攻陷洛阳、长安等地,大大动摇了唐王朝的统治地位。唐中和二年(882年),归附唐军王重荣、杨复光部,与李克用等联合镇压黄巢军。因镇压黄巢军有功,被唐僖宗赐名“全忠”,任河南中行营招讨副使。次年拜汴州刺史出宣武军节度使,继而又进封梁王。他以河南为中心,极力扩大势力,逐渐成了唐末最大的割据势力。唐天复元年(901年),朱温率军进入关中,控制了唐王朝的中央政权。唐天祐元年(904年),用武力把唐昭宗逼迁洛阳,不久将唐昭宗杀死。立唐昭宗的儿子李柷为帝,史称唐哀帝。唐天祐四年(907年),朱温通过禅让的形式夺取了唐哀帝的帝位,代唐称帝,建国号大梁,改元开平,史称后梁。
乾化二年(912年),因继立问题被亲子朱友珪弑杀,享年61岁。
2、朱友珪(884年~913年3月27日),字遥喜,后梁第二代皇帝,后梁太祖朱温次子,亳州营妓生。
初封郢王,历任左右控鹤都指挥使、莱州刺史等职。唐乾化二年(912年),朱友珪弑父登基,改元凤历。继位后大量赏赐将士以图收买人心,然众多老将颇为不平,而朱友珪亦荒淫无度,因此人心沸腾、民怨四起。
凤历元年(913年),其弟朱友贞、朱温的女婿赵*岩、外甥袁象先与将领杨师厚等人密谋政*变,朱友珪逃走未成,于是命冯廷谔杀死他和张皇后,享年29岁。
3、梁末帝朱友贞(888年~923年),后梁末代皇帝,后梁太祖朱温第三子,朱友珪异母弟,元贞皇后张惠生。
朱友贞是朱温嫡子,初封均王,担任左天兴军使、东京马步军都指挥使。朱友珪篡位后,被授为东京留守、开封府尹,与赵*岩、袁象先、杨师厚等人密谋政*变。唐乾化三年(913年),禁军兵变,诛杀朱友珪。朱友贞遂在东京称帝。他在位期间,疏远敬翔、李振等旧臣,重用赵*岩、张汉杰等无能之辈,在梁晋争霸战争中胜少败多,接连丧失国土,以致国势日衰。
后梁龙德三年(923年),晋王李存勖建立后唐,对后梁发动总攻,朱友贞在唐军攻入东京前夕,命亲信皇甫麟将他杀死,享年36岁,后梁随之亡国。
后唐(923年~936年),五代的第二个朝代,由沙陀族建立,定都洛阳,传二世四帝,历时14年。
896年河东节度使李克用被封晋王,从此割据河东。907年朱温篡唐,建立后梁,晋国成为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并视梁朝为闰朝,仍奉唐朝正朔。908年李克用去世,子李存勖即晋王位。923年李存勖在魏州(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称帝,改元同光,沿用“唐”国号,升魏州为东京兴唐府。同年底李存勖灭后梁,定都洛阳,史称后唐;925年灭前蜀王衍;928年南平高从诲内附;930年南楚马希声内附;936年石敬瑭以燕云十六州为代价,借辽兵攻入洛阳,称帝建立后晋,后唐灭亡。
后唐疆域广阔,主要控制着中国北方地区,东接海滨,西括陇右、川蜀,北带长城,包括燕云十六州,南越江汉。925年至933年,南方诸国除南吴、南汉外皆奉后唐正朔。930年,后唐控制国土到达极盛;有今豫、鲁、晋、冀、湘、渝诸省,陕、川、鄂之大部,宁、甘、黔各一部分,以及苏、皖淮北等地。
后唐是五代十国时期统治疆域最广的朝代。“五代领域,无盛于此者”。“时梁晋吴蜀四分天下,后唐以一灭二,天下四分已得三分”。
1、后唐庄宗李存勖(885年12月2日~926年5月15日),字亚子,本姓朱邪,沙陀族人,后唐开国皇帝,后唐太祖(追)李克用长子,贞简皇后(追)曹氏生。
李存勖善于骑射,文武双全。唐朝末年,随父征战四方,颇有功勋,累迁检校司空、晋州刺史。唐天祐五年(908年),出任河东节度使,袭封晋王。骁勇善战,长于谋略,南击后梁,北却契丹,东取河北,西并河中,使得晋国日益强盛。后唐同光元年(923年),于魏州(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称帝,建立后唐。带兵灭亡后梁,定都于洛阳。在位期间,吞并岐国,灭亡前蜀,取得凤翔、汉中及两川,震动南方割据诸国,“五代领域,无盛于此者”。后期沉湎声色,用人无方,纵容皇后干政,重用伶人、宦官,猜忌杀戮功臣,横征暴敛,吝惜钱财,以致百姓困苦、藩镇怨愤、士卒离心。
后唐同光四年(926),于兴教门之变中被杀,享年42岁。
2、后唐明宗李嗣源(867年10月10日~933年12月15日),字邈佶烈,称帝后改名李亶,沙陀族人,后唐第二代皇帝,后唐太祖(追)李克用养子、后唐庄宗李存勖义兄。
善于骑射,骁勇善战。攻打后梁,征战河北,辅佐晋王李存勖建立后唐。屡立战功,累迁成德节度使、蕃汉内外马步军总管、中书令,受到猜忌。后唐同光四年(926年),奉命镇压邺都兵变,率军攻回洛阳。后唐庄宗遇害后,自称监国,即位为帝,年号天成。在位期间,杀贪官,褒廉吏,罢宫人、除伶宦,废内库,注意民间疾苦,号称小康。后期姑息藩镇,孟知祥割据两川;御下乏术,权臣安重诲跋扈乱政;次子李从荣骄纵不法,以致变乱迭起,朝政混乱。
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病逝宫中,享年67岁。
3、后唐闵帝李从厚(914年~934年4月),字菩萨奴,沙陀族人,后唐第三代皇帝,后唐明宗李嗣源第三子,昭懿皇后夏氏生。
自幼便深得李嗣源的宠爱,历任河南尹、宣武节度使、河东节度使、成德节度使、天雄节度使等职,加授中书令(宰相)荣衔,被封为宋王。后唐长兴四年(933年)被召回洛阳,在李嗣源的灵柩前即皇帝位。
后唐应顺元年(934年),潞王李从珂在凤翔起兵叛乱,攻至洛阳称帝,废李从厚为鄂王。李从厚逃至卫州,不久遇弑身亡,享年21岁。
4、后唐末帝李从珂(885年2月11日~937年1月11日),沙陀族人,后唐末代皇帝,后唐明宗李嗣源养子,后唐闵帝李从厚义兄,宣宪皇后(追)魏氏生。
端谨稳重,沉默寡言,勇猛刚毅。跟随李嗣源征战四方,在后唐灭后梁之战中屡立战功。后唐长兴二年(931年),出任左卫大将军、西京留守。后唐长兴三年(932年),拜检校太尉、凤翔节度使。后唐长兴四年(933年),晋封潞王。后唐应顺元年(934年),废黜后唐闵帝李从厚后,自立为帝,年号清泰,从善如流。
后唐清泰三年(936年),无力抵挡石敬瑭与契丹军队的进攻,自焚于洛阳,享年52岁。
后晋(936年~947年),五代的第三个朝代,由沙陀族人建立,从石敬瑭登基,到契丹灭后晋结束,共历二世两帝,历12年,初定都洛阳,后迁都开封。
后唐清泰三年(936年),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勾结契丹,认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为父,并以燕云十六州为代价,在契丹扶持下于太原登基称帝,国号为晋,史称后晋。不久攻入洛阳,灭后唐,石敬瑭割地称儿的做法受到许多人的反对,包括他自己过去的亲信。这也为后来后晋的灭亡埋下了隐患。石敬瑭死时,立侄石重贵为继承人。登基后,石重贵决定渐渐脱离对契丹的依附,他首先宣称对耶律德光称孙,但不称臣。后晋天福九年(944年)契丹伐晋,双方在澶州(河南濮阳南)交战,互有胜负。后晋开运二年(945年)契丹再次南征,石重贵亲征,再次打败契丹。后晋开运四年(947年),契丹第三次南下,后晋重臣杜重威降契丹,这样后晋的主力就丧失了。石重贵被迫投降,全家被俘虏到契丹。后晋覆灭。后晋亡后,河东节度使北平王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
后晋盛时疆域约为今河南、山东两省,山西、陕西的大部,河北、宁夏、湖北、江苏、安徽的一部分。
1、后晋高祖石敬瑭(892年4月20日~942年9月11日),沙陀族人,后晋开国皇帝,太原人。
朴实稳重,寡于言笑。喜读兵书,重视李牧、周亚夫行事,隶属于后唐明宗李嗣源帐下,迎娶李嗣源之女。参与后梁朱温与晋国李克用、李存勖“梁晋争霸”,冲锋陷阵,战功卓著。后唐末帝李从珂即位后,拜为河东节度使,封为赵国公,赐号“扶天启运中正功臣”,然而君臣相互猜忌。后晋清泰三年(936年),起兵造反,坐困于太原,遂向契丹求援,割让幽云十六州,甘做“儿皇帝”。随后,在契丹援助下,灭亡后唐,正式即位,定都汴梁,建立后晋。
后晋天福七年(942年)病逝,享年51岁。
2、后晋出帝石重贵(914年~974年),沙陀族人,后晋末代皇帝,后晋高祖石敬瑭侄。
后晋天福七年(942年),后晋高祖石敬瑭去世,石重贵继位,沿用天福年号。因石重贵不肯向契丹称臣,惹怒了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契丹进攻后晋,947年1月攻占后晋都城开封,迫使石重贵投降,后晋灭亡。
石重贵是一位能力一般,但很有骨气的皇帝,他敢于同契丹开战,可惜他身边却无可用之人。他在位只有4年,国破后被俘送往契丹。辽保宁六年(974年)病死,享年61岁。
后汉(947年~950年),五代的第四个朝代,由沙陀族人建立,都城东京开封府。
后唐覆灭后,石敬瑭建立后晋,任命刘知远为河东节度使。后晋开运四年(947年),契丹灭后晋后占据中原,但因契丹兵在中原烧杀抢掠,大失民心,只好北撤。是年二月,刘知远抓住时机,在太原称帝,仍用晋高祖石敬瑭年号,称天福十二年;是年六月,始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后攻克并定都于汴州。
次年(948年),刘知远改年号乾祐,改名刘暠,但却于当月病逝,刘暠的次子刘承祐嗣位,即后汉隐帝。后汉乾祐三年(950年)李守贞等藩镇发生叛乱,后汉隐帝命郭威征讨,但后汉隐帝猜忌郭威,欲杀之,郭威不得已反叛,后汉隐帝为溃军所杀,后汉就此灭亡。
1、后汉高祖刘知远(895年~948年),即位后改名刘暠,沙陀族人,后汉开国皇帝,太原人。
年轻时厚重寡言,面有特象,雄武过人,勇猛善战,跟随唐明宗李嗣源及晋高祖石敬瑭时,颇得战功,反对称臣于契丹。后晋开运四年(947年),刘知远称帝即位。统治期间,各地割据成势而朝廷难控,并且手下贪婪之辈,日益形成弊政,一时敛赋成灾。
后汉乾佑元年(948年),病逝于万岁殿,享年54岁。
2、后汉隐帝刘承佑(931年~951年),沙陀族人,后汉末代皇帝,后汉高祖刘知远之子,李皇后生。
后晋时期,授节院使、检校右仆射。后汉建立,授左卫大将军、检校司空,迁大内都点检、检校太保。后汉乾祐元年(948年),正式即位,不甘心大权旁落,猜忌诛杀权臣,引发了重臣郭威叛乱。
后汉乾祐三年(950年)被杀,享年22岁。
后周(951年~960年),五代的第五个朝代,从郭威灭后汉建国,定都东京开封府,至北宋建立,共计三帝,享国10年。
郭威在后汉隐帝刘承佑时奉命平定藩镇叛乱,后起兵反叛,夺取皇位,建立后周。郭威登基后减免徭役,整顿军纪,打击腐败,为后周之后的征战打下基础。954年郭威死,其养子柴荣即位。柴荣在高平之战中成功抵御北汉的进攻,稳定了政权。随后通过对禁军的改革,加强了军队的战斗力。从955年到958年他三次南伐南唐,迫使南唐取消帝号,割让长江以北地区。959年柴荣北伐辽朝,收复三州三关。不久柴荣驾崩,其幼子柴宗训登基。960年,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后周灭亡。
后周的统治范围包括今中国河南、山东、山西南部、河北中南部、陕西中部、甘肃东部、湖北北部以及长江以北的江苏、安徽地区。
1、后周太祖郭威(904年9月10日~954年2月22日),字文仲,后周开国皇帝,邢州尧山县(河北省隆尧县)人。
出身将门世家。身材魁梧,勇力过人,加入后唐庄宗李存勖亲军。后协助后汉高祖刘知远称帝,凭借佐命之功,累迁检校司徒、枢密使、天雄军节度使,平定河中,镇守邺城,受到后汉隐帝刘承佑猜忌,发动兵变,攻破开封,推翻后汉隐帝,不久率军抵御契丹,在澶州受部将推戴,黄袍加身,后周广顺元年(951年)即皇帝位,建立周朝,史称后周。在位期间,崇尚节俭、虚心纳谏、改革弊政,促进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形势好转。
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因病驾崩,享年51岁。
2、后周世宗柴荣(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后周第二代皇帝,后周太祖郭威内侄。
出身邢州望族,自少“器貌英奇”,擅长骑射,略通书史及黄老之术,且为人谨慎笃厚,因而被姑父郭威收为养子。早年曾随商人在江陵贩茶,对社会积弊有所体验。在后汉时期,随郭威赴邺都就镇,任天雄牙内指挥使。后周广顺元年(951年),后周建立,郭威委任柴荣治理澶州。他为政清肃,使盗不犯境。后周广顺三年(953年),入朝任开封府尹,进封晋王。
后周显德元年(954年),郭威驾崩,柴荣登基为帝。柴荣励精图治,致力于统一大业,立下了“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壮志。在位期间,对内整军练卒、裁汰冗弱、招抚流亡、减少赋税,修订礼乐、制度、刑法,使得后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地区经济开始复苏。对外南征北战,西败后蜀,收取秦、凤、成、阶四州;南摧南唐,尽得江北淮南十四州;北破辽国,连克三关三州。史家称赞其“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也”。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在商议攻取幽州时突发疾病,不久去世,享年39岁。
3、后周恭帝柴宗训(953年9月14日~973年4月6日),后周末代皇帝,后周世宗柴荣第四子,宣懿皇后符氏生。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授特进、左卫上将军,册封梁王。后周世宗驾崩后,正式即位,沿用显德年号,年仅七岁,由符太后垂帘听政,由宰相范质、王溥等主持军国大事,重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后周显德七年(960年),经历了陈桥兵变,禅位于赵匡胤,宣告后周灭亡。北宋建立后,降封郑王,赐予“丹书铁券”。
北宋开宝六年(973年)逝世于房州,享年20岁。
南吴(902年~937年),又称“杨吴”,十国政权之一,杨行密所建,定都扬州,历四主,享国35年,若从892年杨行密受封淮南节度使计,为46年。
杨行密起家于庐州(安徽合肥),依附于淮南节度使高骈,后势力渐强,遂占领扬州,扩大地盘,于唐景福元年(892年)受封淮南节度使,而后逐步兼并东南各军阀,唯独与割据两浙的钱镠形成对峙,于唐天复二年(902年)受封吴王。到唐天祐二年(905年)杨行密去世时,杨氏吴国已经成为南方最强大的割据政权。杨行密死后,子杨渥继位,荒淫放纵,大臣徐温于唐天祐四年(907年)发动政*变夺得大权,次年弑杀杨渥,立杨隆演为主,从此南吴遂为徐氏所把持。唐天祐十六年(919年)杨隆演称吴国王,改元武义。南吴顺义七年(927年)徐温死,养子徐知诰继任其权位,扶持杨隆演之弟杨溥为帝。南吴大和七年(935年)徐知诰(李昪)受封齐王,至南吴天祚三年(937年),杨溥被迫禅位于徐知诰,南吴遂亡。
南吴为五代前期南方最强大的政权,疆域囊括今江西全境、湖北东部、安徽江苏两省淮河以南地区,此外还占有淮北一隅的海州(江苏连云港),全据东南富庶之地。
南吴政权控制江南淮南,其间也未发生规模较大的战争,与南唐的交接也是以和平方式完成。为东南营造了和平安定的政*治局面,恢复了唐末以来被破坏的经济,为北宋江南淮南的繁荣奠定基础。
1、南吴太祖杨行密(852年~905年),字化源,原名杨行愍,南吴开国国君,庐州合肥(安徽省长丰县)人。
原为庐州牙将,唐中和三年(883年)拜庐州刺史,归淮南节度使高骈。唐光启二年(886年),因高骈要求,改名杨行密。唐乾宁二年(895年),封弘农郡王。吴越王钱镠派兵攻打杨行密,兵进苏州。杨行密命周本御敌,却作战失利,失苏州。杨行密经过充分准备,派李神福进攻钱镠,于杭州大败钱镠军队并活捉其大将顾全武。经过长期混战,杨行密在江淮一带立足。唐天复二年(902年),进封吴王。杨行密于江淮举起割据大旗,遏止朱温南进步伐,成功避免全国更大范围动*乱。其奠基之吴国,实现由藩镇向王国的转型,南方割据势力与北方中原政权并存的局面得以实现,为南唐奠定基础,开启唐宋之交政治整合和经济文化中心南渐先河,有“十国第一人”之誉。
唐天祐二年(905年)去世,享年54岁。
2、南吴烈祖杨渥(886年~908年6月9日),字奉天,南吴第二代国君,南吴太祖杨行密长子,史氏生。
905年,杨行密去世时,虽对他不满意,但因其他的儿子年幼,只得将他召回嘱咐后事,并指定由右牙指挥使徐温、左牙指挥使张颢辅佐他。杨行密病死,杨渥继位。
杨渥生性喜好游玩作乐,左牙衙指挥使张颢、右牙衙指挥使徐温屡劝不听,其亲信又不断欺压元勋旧臣,将领们颇感不安。907年,张颢、徐温发动兵变,控制军政,杨渥大权尽失。同年,张颢与徐温派人将杨渥杀死,享年23岁。
3、南吴高祖杨隆演(897年~920年),字鸿源,原名杨灜,又名杨渭,南吴第三代国君,南吴太祖杨行密次子,南吴烈祖杨渥同母弟,史氏生。
908年,徐温、张颢弑杀杨渥,拥立杨隆演继位。919年,杨隆演即吴王位,改元武义。920年,杨隆演受徐温欺侮忧郁而死,享年24岁。
4、南吴睿帝杨溥(900年~938年),南吴末代皇帝,南吴太祖杨行密第四子,南吴高祖杨隆演异母弟,王氏生。
南吴武义二年(920年)杨隆演去世,杨溥为徐温所迎继吴王位,921年,改元顺义。南吴顺义七年(927年),即皇帝位,改元乾贞。南吴于杨隆演及杨溥在位时,军政大权皆操之在徐温及其养子徐知诰(李昪)父子之中,之所以即位,只是为徐氏父子篡位称帝之准备而已。南吴天祚三年(937年),杨溥禅位徐知诰,南吴灭亡。
南唐升元二年(938年),杨溥去世,享年39岁。
南唐(937年~975年),十国政权之一,是李昪在江南地区建立的政权,定都江宁(江苏省南京市),传三世历一帝二主,享国38年,是十国中版图最大的政权。
南吴太和七年(935年),南吴睿帝杨溥加封徐知诰为齐王,并将升州、润州等十州之地划归齐国。南唐升元元年(937年)徐知诰建立齐国。同年,徐知诰受禅称帝,国号“齐”,改元升元;南唐升元三年(939年)徐知诰恢复李姓,改名为李昪,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又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李昪即位后,继续保境安民,在相对安定的条件下,社会生产有所发展。与同时割据诸国相比,南唐地大力强;由于兴科举、建学校,文化也尤为昌盛。
南唐保大三年(945年),南唐乘闽国内乱,出兵灭闽,俘王延政。南唐保大九年(951年),南唐乘南楚内乱,派兵灭楚,马希崇降。但不久,楚国故地被周行逢夺取,南唐未能巩固所占之楚地。南唐中兴元年(958年)李璟去帝号,称国主,并向后周称臣。北宋开宝四年(971年)李煜去除“唐”国号,改称“江南国主”,并请求宋廷罢除不直称其姓名的礼遇,被宋太祖批准。北宋开宝八年(975年)宋兵攻占金陵,李煜奉表出降,江南政权正式灭亡。
南唐最盛时幅员三十五个州,大约地跨今江西、安徽、江苏、福建、湖北和湖南等省的一部分。人口约五百多万,为中国南方的经济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
1、南唐先主李昪(889年1月7日~943年3月30日),字正伦,南唐开国皇帝,徐州彭城县(江苏省徐州市)人。
李昪原姓李,父亲李荣在战乱中失踪,后随养父徐温改名徐知诰,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吴权臣,曾任升州刺史、润州团练使,后掌握南吴朝政,累加至太师、大元帅,封齐王。南吴天祚三年(937年),李昪称帝,国号齐。南唐升元三年(939年),又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他在位期间,勤于政事,变更旧法,又与吴越和解,保境安民,与民休息。
南唐升元七年(943年),因丹药中毒导致背上生疮,在升元殿去世,享年55岁。
2、南唐中主李璟(916年~961年9月12日),字伯玉,南唐第二代国主,南唐烈祖李昪长子,元敬皇后宋氏生。
李璟好读书,多才艺。常与宠臣韩熙载、冯延巳等饮宴赋诗。他的词,感情真挚,风格清新,语言不事雕琢,“小楼吹彻玉笙寒”是流芳千古的名句。李璟即位后开始大规模对外用兵,消灭楚、闽二国。他在位时,南唐疆土最大。不过李璟奢侈无度,导致政治腐败,国力下降,被后周夺取淮南江北之地,遂从金陵迁都洪州,称南昌府。
961年,逝世于南昌,享年46岁。
3、南唐后主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字重光,南唐末代国主,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光穆皇后钟氏生。
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南唐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岁贡以保平安。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宋太祖灭南汉,李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次年,贬损仪制,撤去金陵台殿鸱吻以示尊奉宋廷。北宋开宝八年(975年),李煜兵败降宋,被俘至东京,授右千牛卫上将军,封违命侯。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死于东京,享年42岁。
前蜀(907年~925年),十国政权之一,由王建所建,定都成都,盛时疆域约为今四川大部、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历二主,共18年。
前蜀建立后,少有大规模战争,社会生产基本上能正常进行,但王建统治时赋税很繁重。王衍继位后奢侈荒淫,营建宫殿,巡游诸郡,耗费大量财力,加重人民的负担。太后、太妃卖官鬻爵,臣僚也贿赂成风,政治十分腐败。
公元925年,后唐庄宗李存勖发兵攻打前蜀,王衍投降,前蜀覆灭。
1、前蜀高祖王建(847年~918年),字光图,前蜀开国皇帝,许州舞阳(河南舞阳)人。
王建于唐末加入忠武军,成为忠武八都的都将之一。因救护唐僖宗有功,成为神策军将领。后被排挤出朝,任利州刺史,此后不断发展势力,逐渐壮大。
唐文德元年(888年),王建投奔成都,为陈敬轩所阻,于是开始攻打西川。历经三年苦战,王建夺下西川,被封为西川节度使。此后,王建接连降服或击败武泰节度使王建肇、东川节度使顾彦晖、武定节度使拓跋思敬,占有两川、三峡,取得山南西道,唐天复三年(903年)被唐昭宗封为蜀王,成为当时最大的割据势力。唐天复七年(907年),唐朝灭亡,王建因不服后梁而自立为帝,国号大蜀,史称“前蜀”。
王建在位时期,励精图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扩张疆土,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蜀中得以大治。918年去世,享年72岁。
2、王衍(899年~926年5月2日),字化源,原名王宗衍,前蜀末代皇帝,前蜀高祖王建第十一子,徐贤妃生。
即位后,荒淫无道,委政于宦官、狎客,好微服出游民间,日夜饮酒,爱好奢侈,营建宫殿,巡游诸郡,耗费大量财力,蜀人不得安宁。太后、太妃卖官鬻爵,臣僚贿赂公行,政治十分腐朽。前蜀乾德元年(919年),加尊号为圣德明孝皇帝。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后唐庄宗李存勖遣魏王李继岌、郭崇韬等发兵攻打前蜀,王衍带着棺材,自己绑缚着出降后唐,前蜀灭亡。后来,王衍在被送赴洛阳途中,李存勖遣人将他和他的亲族一起杀害,享年28岁。
后蜀(934年~966年),十国政权之一,孟知祥所建,定都成都。盛时疆域约为今四川大部、甘肃东南部、陕西西南部、湖北西部。其疆域比前蜀要小,东线和北线最为显著。东由襄阳退至重庆一带,北也由甘陕退到广元。
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后唐攻灭前蜀。不久,中原大乱,后唐庄宗李存勖被杀,李嗣源夺得帝位。时任西川节度副使的孟知祥训练军队,准备割据蜀地,平定叛乱,整顿吏治,成都始安。中原大乱结束之后,后唐明宗李嗣源授孟知祥为西川节度使。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又封孟知祥为蜀王。次年孟知祥在成都建国称帝,年号明德,国号五代时期经济文蜀,史称后蜀。孟知祥之子孟昶颇能励精图治,境内很少发生战争,是化较发达的地区,维持了30多年的安宁和平。
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宋太祖发兵攻伐后蜀,次年(965年),孟昶向宋朝投降,同年去世。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北宋将当地所有反抗全部镇压下去。
1、后蜀高祖孟知祥(874年~934年),字保胤,后蜀开国皇帝,邢州龙岗县(河北邢台)人。
以姻亲之故,深得晋王李克用赏识。李存勖嗣位,历任中门使、马步军都虞侯、北*京留守。前蜀灭亡后,出任西川节度使。后唐明宗统治后期,孟知祥渐生据蜀自立之心,不听朝令,举兵反叛。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率军吞并东川,尽占两川之地,击溃朝廷征伐部队,拜成都尹,加封蜀王。后唐应顺元年(934年),正式称帝,建立后蜀,改元明德。同年去世,享年61岁。
2、孟昶(919年12月9日~965年7月12日),字保元,本名孟仁赞,后蜀末代皇帝,后蜀高祖孟知祥之子。
后唐天祐十六年(919年),出生于太原。后蜀建立后,出任东川节度使、同平章事,不久册立为皇太子。后唐明德元年(934年),正式即位,勤于政事,诛杀大将李仁罕、张业,攻取秦、凤、阶、成四州,尽有前蜀之地。适逢中原多故,境内少有战事,发展社会经济。统治后期,奢侈淫靡,受到后周攻击。后蜀广政二十七年(964年),受到宋朝军队攻击,兵败投降,进入开封,拜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册封秦国公。
北宋乾德三年(965年)去世,享年47岁。
闽国(909年~945年),十国政权之一,先后定都于长乐府(福建福州)、建州(福建建瓯)。统治区域与今福建省大致相当。
909年,王审知被后梁封为闽王。后唐同光三年(925年),王审知去世,其长子王延翰继位。后唐天成二年(927年),王审知次子王延钧杀死王延翰夺位,并于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称帝,建都长乐府(福州),年号龙启,之后闽国政*变内乱不断。闽天德三年(945年),南唐于闽国内乱时出兵将其攻灭。
1、闽太祖王审知(862年~925年12月30日),字信通,闽国开国国君,光州固始(河南省固始县)人。
王审知出身贫苦,早年加入王绪起义,随军转战福建。唐光启二年(886年),带兵攻取泉州,以泉州为根据地,招怀离散,均赋练兵。为统一福建、鼎建闽国打下基础。景福初年,攻下福州,逐步统一福建。唐乾宁四年(897年),兄长王潮去世后,继任威武军节度使、福建观察使,加任检校太保、同平章事,受封琅琊郡王。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出任中书令,册封闽王。在位之时,选贤任能,减省刑法,减轻徭役,降低税收,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促进福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尽量避免战争,并与中原王朝保持朝贡关系。
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去世,享年64岁。
2、闽嗣王王延翰(?~927年),字子逸,闽国第二代国君,闽太祖王审知长子。
初任节度副使。王审知病重时,命其暂管军府事务。925年,王审知去世,王延翰即位,自称威武留后。926年,后唐任命王延翰为节度使。同年,王延翰自称大闽国王,但仍向后唐称臣。
927年,王延翰的弟弟王延钧以及王审知养子王延禀联手反叛,进军闽国都城福州,抓获并斩杀王延翰。
3、闽太宗王延钧(?~935年),继位后改名王鏻,闽国第三代皇帝,闽太祖王审知次子,王延翰之弟。
原任泉州刺史。后唐天成二年(927年),杀兄王延翰自立。被王延禀推戴为威武留后。五月,后唐明宗任命王延钧为威武军节度使,守中书令,封琅琊王。七月,后唐又遣吏部郎中裴羽、右散骑常侍陆崇,进封王延钧为闽王。后唐长兴二年(931年),陈守元假借宝皇之命,建议王延钧“避位受道,当为天子六十年。”于是王延钧逊位给长子威武军节度副使王继鹏,成为道士,取道号玄锡。翌年春三月复位,要求后唐仿吴越钱镠、南楚马殷之例,封自己为尚书令。后唐不答,王延钧遂断绝双方关系。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王延钧称帝,改年号为龙启,国号“大闽”。
永和元年(935年),被其子王继鹏所杀害。
4、闽康宗王继鹏(?~939年),继位后改名王昶,闽国第四代皇帝,闽太宗王延钧长子,清远公主刘*德秀生。
原封福王。宠妾李春燕本为王延钧的宫女,王继鹏与之私通,因此向继母陈金凤求助,说服王延钧将其赐给王继鹏。闽永和元年(935年),与李仿政*变,杀王延钧,继位称帝,封李春燕为贤妃。次年(936年),改元通文,再封李春燕为皇后。王继鹏亦如其父,十分宠信道士陈守元,连政事亦与之商量,兴建紫微宫,工程浩大更胜宝皇宫,又因工程繁多而费用不足,因此卖官鬻爵,横征暴敛。闽通文四年(939年),北宫失火,宫殿焚烧殆尽。拱宸、控鹤军使朱文进、连重遇因被王继鹏怀疑对皇宫纵火,恐惧之馀遂先发难。乱兵焚长春宫,随后迎王延羲于长春宫瓦砾中登基,并攻击王继鹏。
王继鹏在梧桐岭为追兵所获,与皇后李春燕及诸子一同被其堂兄王继业所杀。
5、闽景宗王延羲(?~944年),继位后改名王曦,闽国第五代皇帝,闽太祖王审知少子,闽康宗王继鹏之叔。
王延羲于王继鹏在位时任左仆射、同平章事,因王继鹏猜忌宗室,遂装疯卖傻,因此被软禁自宅。后晋天福四年(939年),拱宸、控鹤军使朱文进、连重遇反,迎王延羲进宫并杀王继鹏,王延羲遂自称威武节度使、闽国王,改名王曦,改元永隆,称臣于后晋,但在国内官制就如同皇帝一样。然而王延羲继位后,骄傲奢侈,荒淫无度,猜忌宗族,比王继鹏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弟建州刺史王延政多有规劝,王延羲反而回信怒骂,并差人探听王延政的隐私,二人因此结怨。
后晋天福九年(944年),王延羲被朱文进、连重遇刺杀。
6、王延政(?~951年),闽国末代皇帝,闽太祖王审知子,闽景宗王延羲之弟。
南楚(907年~951年),十国政权之一,历史上唯一以湖南为中心建立的政权,史称“马楚”,以潭洲(湖南长沙)为首都,自907年马殷受封楚王开始,南楚共44年,若从896年马殷割据湖南开始计,为56年。
楚国创建者是许州鄢陵(河南鄢陵)人马殷,唐乾宁三年(896年),马殷至长沙,自为武安留后,唐朝任命他为潭州刺史、判湖南军府事。唐乾宁四年(897年),唐昭宗任命马殷为武安军节度使。他逐个讨伐消灭了湖南境内的割据势力,统一了湖南。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朱温封马殷为楚王,后唐天成二年(927年)建立楚国,以潭州为都城,改名长沙府。马殷在政治上内靖乱军、外御强藩,使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后唐长兴元年(930年),马殷卒,遗命诸子,兄弟相继,马希声随即继位,希声奢侈无度,马希范袭位后在位时间较长,期间出现兄弟内争,马楚政权已经慢慢走下坡路。后晋天福十二年(947年),马希范卒,马氏兄弟相继为战,湖南大乱。951年,南唐乘机派大将边镐攻下长沙,南楚亡。
南楚全盛时,辖1府1监27州,即29州、府、监。领县106。下设武安、武平、静江等5个节镇,即今湖南全境和广西大部、贵州东部和广东北部。南楚在建国之初就奉行“上奉天子”的政策,除马希萼向南唐称臣外,其余都承认五代各朝为宗主国。
南楚政权创造了湖南自战国时的楚国、汉代长沙国后的第三次短暂繁荣。一方面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发展了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经济。另一方面倡导教育,继承和发展了湘楚文化。
1、楚武穆王马殷(852年~930年12月2日),字霸图,南楚开国国君,许州鄢陵(河南鄢陵)人。
早年以木匠为业,后投入秦宗权军中,隶属于孙儒部下。孙儒战死后,马殷作为刘建锋的先锋,南下湖南,攻占潭洲等地,成为马步军都指挥使。唐乾宁三年(896年),刘建锋被杀,马殷被推为主帅,逐步统一湖南全境。唐朝任其为湖南留后、判湖南军府事,迁武安军节度使。此后,马殷逐渐扩大地盘,兼并静江军,夺取岭南数州。
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后梁太祖朱温封其为楚王,定都潭州(湖南长沙)。四年,加天策上将军,尚书令。后唐天成二年(927年),后唐封其为南楚国王。在位期间,采取“上奉天子,下奉士民”策略,不兴兵戈,保境安民,很少主动对外交战。对内发展农业生产,减轻百姓赋税,使得湖南经济得以繁荣。
930年去世,享年79岁。
2、衡阳王马希声(898年~932年8月15日),字若讷,南楚第二代国君,楚武穆王马殷次子。
马殷在位时任武安节度副使。后唐长兴元年(930年),马殷去世,马希声继立,不称王,只称藩镇。后唐则任命马希声为武安、静江节度使,兼中书令。
后唐长兴三年(932年),马希声去世,享年35岁。
3、楚文昭王马希范(899年~947年5月30日),字宝规,南楚第三代国君,楚武穆王马殷第四子,马希声异母弟,陈氏生。
初任镇南节度使。后唐长兴三年(932年),马希声去世,马希范继位。在位前期,与土家族首领彭士愁,歃血为盟,订定《溪州盟约》在会溪坪设立溪州铜柱。马希范与彭士愁签订盟约正式开启了民族自治的先河,结束了土家族人民自唐末以来的分裂局面,重新归于天下一统。南楚王因俗而治,宽容大度,又与彭士愁的堂姊有婚姻关系,因此楚王在土家族民间具有极高的声望,后世土家子弟为了表示敬仰,为楚王和彭士愁饮酒立盟的场景立像,千年以来一直都是当地的一段历史佳话。
后晋开运四年(947年)去世,享年49岁。
4、马希广(?~951年1月25日),字德丕,南楚第四代国君,楚武穆王马殷之子,楚文昭王马希范同母弟,陈氏生。
5、楚恭孝王马希萼(900年~953年),南楚第五代国君,楚武穆王马殷庶三十子,马希广之兄。
6、马希崇,南楚末代国君,南楚武穆王马殷之子,楚恭孝王马希萼之弟。
南汉(917年~971年),十国政权之一。位于现今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历四帝,国祚55年。追溯至唐天祐二年刘隐正式担任清海节度使算起,刘氏政权历五主,存在长达67年。是岭南历史上继南越国后建立的第二个地方割据政权。
唐末,刘谦任封州(广东省封开县)刺史,拥兵过万,战舰百余。刘谦死后,刘隐继承父职,逐步统一岭南,进位清海节度使。后进封为南海王。刘隐网罗中原南逃的士人,留置幕府。并新、邕二州,平江东70余寨,又凿禺山扩建广州城,名为新城,城内建双阙。一跃成为岭南强藩。刘隐死后,其弟刘岩袭封。刘岩凭借父兄在岭南的基业,于后梁贞明三年(917年)在番禺(广东广州)称帝,改广州为兴王府,国号大越。次年,改国号汉,史称南汉,后又更名刘龑,史称南汉高祖。南汉立国后,参照唐制立国,建三省六部等中央机构,开科取士。以文人和宗室诸王出任节度使,削弱方镇权力、逐步摧毁方镇制度。对外结好邻国,鼓励通商贸易,国势日趋富强。
南汉中宗时期,南汉乘南唐灭楚之机,定宜、连、梧、严、富、昭、柳、龚、象等州,南汉始尽有岭南之地。南汉的行政区划基本继承唐朝的建制。南汉升广州为兴王府,作为国都。在州县稀疏的粤东和粤北,增置1府4州。南汉后期,全境共辖60州、214县。
南汉政权为了科敛重赋并镇压人民的反抗,南汉统治者滥用酷刑,民众不堪其苦。南汉统治者还亲近宦官,使得宦官势力逐渐成长,参预朝政。971年为北宋赵匡胤所灭。
1、南汉高祖刘龑(889年~942年),南汉开国皇帝,蔡州上蔡(河南上蔡)人。
刘䶮初掌军事之时平定岭南东西两道诸割据势力,控制岭南,西与马楚争夺容桂之地,攻占了容邕两管(今广西西部、南部及广东部分地区)。
后梁乾化元年(911年),其兄刘隐去世,刘䶮为权知清海军留后,后梁授刘䶮为清海军节度使,封南平王。后梁贞明三年(917年),刘䶮称帝,建都番禺,改称兴王府,国号大越,次年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据有今广东、广西及云南一部分。刘䶮在位时期,依靠士人治政,尽任士人为诸州刺史;还通过科举,每年录用进士、明经十余人为官,避免武职官据地称雄之患。但刘䶮及其继任者均为荒淫残暴之君,广聚珠宝珍玩,大兴土木。为了课敛重赋并镇压人民的反抗,滥用酷刑,民众不堪其苦。
南汉光天二年(942年)去世,享年54岁。
2、南汉殇帝刘玢(920年~943年),原名刘弘度,南汉第二代皇帝,南汉高祖刘龑第三子,赵昭仪生。
初封宾王,后改封秦王。刘玢继位后,骄傲奢侈,荒淫无度、政事废弛。使得其弟晋王刘弘熙生取代之心。
南汉光天二年(943年),刘弘熙找来力士数人在刘玢观赏角力的宴会结束后,将其杀死,享年24岁。
3、南汉中宗刘晟(920年~958年),原名刘弘熙,南汉第三代皇帝,南汉高祖刘龑第四子,南汉殇帝刘玢之弟。
原封晋王,刘玢即位后骄傲奢侈,不理政事,荒淫无道,并且猜忌诸弟,刘晟因此有政*变之意。南汉光天二年(943年),刘晟杀兄刘玢自立,改元应乾。刘晟生性荒淫暴虐,得志之后,专门用威势刑法统治下民,多诛灭旧臣以及自己的兄弟、侄子,将侄女收入后宫。又任用宦官、宫女为政,使南汉国力日益衰弱。南汉乾和六年(948年)刘晟派兵攻南楚,不久南楚内乱,南汉乾和九年(951年)趁南楚为南唐所灭之际,占有南楚岭南之地。南汉乾和十四年(956年),后周世宗柴荣平定江北,刘晟恐慌,派人到后周京师朝贡,但被南楚所拦住,企图未能实现。
南汉乾和十六年(958年),刘晟在城北选定墓址,修建陵墓,刘晟亲自视察。同年秋去世,享年39岁。
4、南汉后主刘鋹(942年~980年),字继兴,南汉末代皇帝,南汉中宗刘晟长子。
早年受封卫王。南汉乾和十六年(958年),正式继位,年号大宝,在位期间,荒淫无度、统治昏庸,国力大衰,朝政糜烂不堪,政事皆委于宦官龚澄枢、女侍中卢琼仙等人,武将因谗被杀,宗室翦除殆尽,宦官执掌兵权。南汉大宝十三年(970年),受到宋朝潭州防御使潘美攻打。南汉大宝十四年(971年),刘鋹纵火焚毁宫殿、府库,准备逃亡入海,兵败投降,南汉灭亡,得到宋太祖赵匡胤赦免,出任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太保、右千牛卫大将军,册封恩赦侯。北宋开宝八年(975年),改封左监门卫上将军、彭城郡公。宋太祖即位,晋封卫国公。
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去世,享年39岁。
南平(924年~963年),十国政权之一,又称荆南、北楚,是高季兴所建立的政权。都城为荆州,辖荆、归(湖北秭归)、峡(湖北宜昌)三州。
后梁开平元年(907年),高季兴任荆南节度使。当时,南平所辖的10州为邻道侵夺,只有江陵一城。高季兴到任后,招集流民,民渐复业,又收用一些文武官作辅佐,暗中准备割据。后唐同光二年(924年)受封为南平王,建都荆州(湖北江陵),史称南平或荆南。后唐灭前蜀以后,高季兴得到了归、峡二州。他本欲夺取夔、忠、万等州,终不敌后唐而作罢。
南平虽地狭兵弱,但却是南北的交通要冲,其时南汉、闽、楚皆向后梁称臣,而每年贡奉均假道于南平;因此高季兴便邀留使者,劫其财物,至南汉、闽、楚各称帝后,高氏对南北称帝诸国,上表称臣,以获取赏赐,由是被诸国视为“高赖子”。
南平据有今湖北江陵、公安一带,建都江陵(湖北荆州)。其子高从诲继立,后经高保融、高保勖,直到第五主高继冲,于北宋乾德元年(963年)纳地归降。
1、南平武信王高季兴(858年~929年),字贻孙,南平开国国君,陕州峡石(河南三门峡)人。
早年曾为朱温义子朱友让的家奴,后被朱友让收为义子,成为朱温的亲随牙将。后因破凤翔救唐昭宗有功,被授予“迎銮毅勇功臣”称号,迁宋州刺史。随朱温扫荡青州,累功升至颍州防御使。907年,朱温称帝,任命高季兴为荆南节度使。914年,被封为渤海王。后唐灭后梁后,高季兴向后唐称臣,并亲自入朝觐见。924年,后唐庄宗封其为南平王。高季兴在荆南,经常截留各国贡品,又为获取赏赐而向诸国称臣,反复无常,被诸国称为“高赖子”。926年,高季兴截获蜀地入朝贡物,又向后唐索地,妄图扩大地盘。后唐明宗罢黜高季兴官爵,发兵征讨。高季兴不敌,辖地日蹙,遂向南吴称臣,被封为秦王。
929年病死,享年72岁。
2、南平文献王高从诲(891年~948年),字遵圣,南平第二代国君,南平武信王高季兴长子。
初仕后梁。高季兴建立南平国后,任命其为马步军都指挥使、行军司马等。后唐天成三年(929年),被后唐册封为南平王的高季兴去世,高从诲嗣位。由于高季兴在位末期曾与后唐决裂,并向南吴称臣,而唐强吴弱、唐近吴远,因此高从诲嗣位后,回归向后唐称臣,为后唐任命为荆南节度使,兼侍中。后唐长兴三年(932年),被封为渤海王。后唐应顺元年(934年)被改封南平王。荆南地狭兵弱,但因位处交通要道,每年各地区向中原政权的进贡,只要经过荆南,高季兴、高从诲父子就会款待使者,掠夺财物,等到对方加以款待或赞赏,就把财物归还,而且还不会觉得这种行为很丢脸。后来后唐、后晋、辽国、后汉先后据有中原,南汉、闽国、南吴、南唐、后蜀皆称帝,高从诲为求赏赐向他们都称臣,所以各国都叫他们为“高赖子”或是“高无赖”。
后汉乾佑元年(948年)去世,享年58岁。
3、南平贞懿王高保融(920年~960年),字德长,南平第三代国君,南平文献王高从诲第三子。
后汉乾佑元年(948年),高从诲去世,高保融继位。高保融性情迂腐缓慢,无才智能力,因此事无大小,皆委任其弟高保勖决断。高保融在位时期,称臣于后周,并曾劝说南唐、后蜀向后周称臣。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北宋建立后,高保融愈发恐惧,因此一年内三次向北宋进贡。
960年去世,享年41岁。
4、南平贞安王高保勖(924年~962年12月19日),字省躬,号万事休郎君,南平第四代国君,南平文献王高从诲第十子,南平贞懿王高保融之弟。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高保融因病去世,其子高继冲年纪尚小,因此遗命高保勖继位。
北宋建隆三年(962年),因病去世,享年39岁。
5、南平德仁王高继冲(943年~973年12月11日),字成和,南平末代国君,南平贞懿王高保融长子,南平贞安王高保勖之侄。
高保勖病死后继位。北宋建隆四年(963年),宋军假道南平,趁机控制南平都城江陵(湖北江陵)城巷,高继冲只得纳地以归,南平亡。
北宋开宝六年(973年)去世,享年30岁。
吴越(907年~978年),十国政权之一,统治者为临安钱氏。由钱镠在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所建,定都杭州。吴越国先后尊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等中原王朝为正朔,并且接受其册封。
在唐亡之前,钱镠忠于唐朝;在朱温篡唐建梁以后,他又向后梁称臣,由是亦从后梁得到了吴越王、诸道兵马都元帅的头衔。后唐灭梁以后,钱镠又向后唐上表称臣,不仅得到了吴越国王、天下兵马都元帅的头衔,而且还得到了玉册金印,以示恩宠。钱镠一面向中朝称臣,一面则自为朝廷。其府署不仅称朝廷、僚属称臣,而且还自立年号,共有天宝、宝大、宝正等三个年号,直到其子钱元瓘继位,才改用中原王朝的年号。同时,他还自行与新罗、渤海等国往来,又给他们行制册、加封爵,俨然中原皇帝。
吴越国自钱镠晚年与南吴通和以后,除两度遣兵入闽国外,并无重大战争。在十国中,吴越国是比较安定的地区。钱镠修筑钱塘江石塘,又置都水营使,主管水利事业,专管治河筑堤,发展了太湖一带的圩田。通过这些措施,使境内农业生产获得发展。
吴越强盛时拥有13州疆域,约为现今浙江省全境、江苏省东南部(苏州)、上海市和福建省东北部(福州)一带。吴越国历三代五王,至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钱弘俶“纳土归宋”,立国72年。从唐景福二年(893年)钱镠为镇海军节度使算起,至灭亡前后存86年。
1、吴越武肃王钱镠,字具美,吴越开国国君,杭州临安人。
钱镠在唐末跟随董昌保护乡里,抵御乱军,累迁至镇海军节度使,后因董昌叛唐称帝,受诏讨平董昌,再加镇东军节度使。他逐渐占据以杭州为首的两浙十三州,先后被中原王朝(唐朝、后梁、后唐)封为越王、吴王、吴越王、吴越国王。钱镠因吴越国地域狭小,三面强敌环绕,只得始终依靠中原王朝,尊其为正朔,不断遣使进贡以求庇护。932年去世,享年81岁。
钱镠在位期间,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经济繁荣,渔盐桑蚕之利甲于江南;文士荟萃,人才济济,文艺也著称于世。他曾征用民工,修建钱塘江捍海石塘,由是“钱塘富庶盛于东南”。在太湖流域,普造堰闸,以时蓄洪,不畏旱涝,并建立水网圩区的维修制度,由是田塘众多,土地膏腴,有“近泽知田美”之语。还鼓励扩大垦田,由是“境内无弃田”,岁熟丰稔。两浙百姓都称其为“海龙王”。
2、吴越文穆王钱元瓘(887年~941年),字明宝,吴越第二代国君,吴越武肃王钱镠第七子,昭懿夫人陈氏生。
早年曾历任盐铁发运巡官、尚书金部郎中、检校尚书左仆射、内牙将指挥使,在讨伐叛乱、抗击贼寇中立有大功。后梁贞明四年(918年),钱元瓘被任命为为水战各军都指挥使,讨伐吴国,大败吴军,迫使吴国与吴越讲和,因功任镇海军节度副使、检校司徒。后历任检校太傅、同平章事、中书令等。后唐天成三年(928年),钱元瓘被钱镠立为继承人,被朝廷封为镇海、镇东节度使。后唐长兴三年(932年),钱镠去世,钱元瓘继承父位。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后唐赐封钱元瓘为吴王。后唐清泰元年(934年),进封吴越王。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又被后晋封为吴越国王。
后晋天福六年(941年),钱元瓘因府署着火,惊惧得病。同年去世,享年55岁。
3、吴越忠献王钱佐(928年~947年6月22日),字元佑,吴越第三代国君,吴越文穆王钱元瓘第六子,许氏生。
钱元瓘初以五子钱弘僔为世子,后晋天福五年(940年),钱弘僔薨,追赠孝献世子,而钱弘佐得封镇海、镇东节度副使、检校太傅。后晋天福六年(941年),钱元瓘去世,钱弘佐于当年九月庚申即位于王宫倦居堂。十一月,后晋封以镇国大将军、右金吾卫上将军、员外置同正员、领镇海镇东等军节度使、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吴越国王,食邑一万户,实封一千户。天福七年赐保邦宣化忠正戴功臣,加食邑七千户。后晋天福八年(943年)赐吴越国王玉册。后晋开运二年(945年),闽国内乱,钱弘佐派军与南唐瓜分闽国,占领福州。
钱弘佐喜好读书,性情温顺,很会做诗。即位后,因尚年幼,无力控制下属的骄横,又曾宠信谄媚之人,然而终能摘奸发伏,亦不失果断。后晋开运四年(947年),钱弘佐去世于王宫咸宁院西堂,享年20岁。
4、吴越忠逊王钱倧(929年~975年),字隆道,吴越第四代国君,吴越文穆王钱元瓘第七子,吴越忠献王钱佐异母弟,鲁国夫人鄜氏生。
初任内衙指挥使、检校司空、丞相等。后晋开运四年(947年),钱佐去世,钱倧继位。同年十二月,李孺赟反叛,钱倧命鲍修让等出兵讨平。当时内衙统军使胡进思跋扈,干预政事,钱倧深感厌恶,内衙指挥使何承训建议诛杀胡进思,钱倧犹豫不决。何承训怕事情泄露,向胡进思告密。胡进思先发制人,和指挥使诸温等以内衙兵发难,将钱倧软禁在义和院,假传命令,说钱倧因突然中风,传位给其弟钱俶。
975年去世,享年47岁。
5、吴越忠懿王钱俶(929年9月29日~988年10月7日),字文德,吴越末代国君,吴越文穆王钱元瓘第九子,忠逊王钱倧之弟。
钱俶十余岁时即任内衙诸军指挥使、检校司空。钱倧继位后,特将其从台州招回,参加主持相府工作。后晋开运四年(947年),钱俶出镇丹邱归。后汉天福十二年(947年),将领胡进思趁吴越王钱倧夜宴发动政*变,钱倧被软禁,胡进思等废忠逊王,迎钱俶于南邸,促其即位。后汉乾祐元年(948年)即位,被胡进思迎立为吴越王。命免境内租税,首诛内衙指挥使何承训,惩其反复,人心安定。胡进思多次进言处死钱倧,钱俶不许,并派亲将薛温去保护钱倧。钱俶继位后,励精图治,下令历年欠税尽行蠲免,境内田亩荒废者“纵民耕之,公不加赋”,民心大悦。又置营田卒数千人,以松江辟土而耕,达到“境内无弃田”,粮食丰稔,斗米十文。北宋开宝八年(975年),钱俶应赵匡胤约,出兵与北宋会师南唐都城金陵(江苏南京)。十二月,钱俶入朝表贺。钱俶嗣位三十余年,期间恭事后汉、后周和北宋。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钱俶奉旨入汴京(河南开封),被扣留,为保百姓不遭兵燹,自献封疆于宋,先后被封为淮海国王、汉南国王、南阳国王,又辞国号,改封许王,进封邓王。北宋端拱元年(988年),钱俶六十大寿,与朝廷的贺寿使者宴饮至夜幕,光烛一庭,是夕暴卒。
北汉(951年~979年),十国政权之一。由沙陀族人建立,都城晋阳(山西省太原市)。领土为十二州,位置大致在今天的山西省中部和北部。北汉依附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后被北宋所灭。历四帝,共28年。
1、北汉世祖刘崇(895年~954年),登基后改名刘旻,沙陀族人,北汉开国皇帝,并州晋阳(山西太原)人。
早年嗜赌无赖,后入伍为军卒,因哥哥刘知远的缘故,累升为河东马步军都指挥使。后汉建立后,官至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镇守河东地区。
后汉乾祐四年(951年),郭威灭亡后汉,建立后周。刘崇随即也在太原称帝,建立北汉,仍沿用后汉乾祐年号,但治下仅有十二州之地。他为兴复后汉基业,向辽国乞援,约为父子之国,称辽帝为叔,自称侄皇帝;辽国则册封他为大汉神武皇帝。刘崇在辽国的援助下,与后周进行了不少战争,但仍胜少败多。
北汉乾祐七年(954年),刘崇趁郭威去世,联合辽国南攻后周,结果在高平之战中被柴荣击败。他历经艰辛,逃回太原,却又被柴荣围困在城中两个多月。北汉至此元气大伤,再无力南下。刘崇因此忧愤成疾,不久去世,享年60岁。
2、北汉睿宗刘钧(926年~968年),原名刘承钧,沙陀族人,北汉第二代皇帝,北汉世祖刘崇次子。
北汉乾祐七年(954年),刘崇去世,辽册封刘钧为皇帝。北汉天会十二年(968年),刘钧去世,享年43岁。
3、北汉景宗刘继恩(936年~968年),沙陀族人,北汉第三代皇帝,北汉睿宗刘钧的外甥。
968年7月,刘钧病死,刘继恩于同月向辽朝告哀,获得辽同意后继位。刘继恩在位期间,权臣郭无为独揽朝政。同年9月,刘继恩宴请群臣,意图擒杀郭无为,反被郭无为派人杀死,享年34岁,刘继恩只当了60天皇帝。
4、北汉惠宗刘继元(?~992年1月25日),沙陀族人,北汉末代皇帝,北汉睿宗刘钧的外甥,北汉景宗刘继恩同母异父弟。
刘继元在刘继恩在位时任太原尹,北汉天会十二年(968年),刘继恩为侯霸荣刺杀后,刘继元被司空郭无为迎立为帝,继位后即缓和与辽朝间的紧张关系。刘继元为人残忍嗜杀,嫡母刘承钧之妻郭皇后及刘旻之子皆被其所杀;亦动辄将忤逆他的臣属灭族。北汉天会十三年(969年),宋太祖赵匡胤亲征北汉,宋军久攻不下退兵,北汉收取宋军所抛弃辎重,稍微恢复了濒临枯竭的国力。北汉广运六年(公元979年),北宋在平定南方后决意再度北伐,由宋太宗赵光义亲征,宋军攻势猛烈,辽援军亦被击退,五月初六日刘继元投降。
刘继元投降后被任命为右卫上将军,封彭城郡公。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进封为彭城公。北宋雍熙三年(986年),再被任命为保康军节度使。
(https://www.skjvvx.cc/a/65660/65660544/66408263.html)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1秒记住:www.skjvvx.cc 书客居手机版阅读网址:m.skjvv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