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客居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第635章 孔明灯士兵

第635章 孔明灯士兵


一个孔明灯上升到半空中。

        孔明灯上有人。

        孔明灯竹篮四面插了各色的旗帜,旗帜有圆形的,有方形的,也有三角形的,上面的士兵,手里拿着单筒望远镜,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

        竹筐里,有位十八九岁的年轻人瑟瑟发抖。

        他站不起来。

        “还没适应呢,你们四川话怎么说来着?瓜怂啊。”

        大明卫所制施行异地服兵役制度,军改之后,这项传统被继承了下来,不过呢,以往的异地,可能在行省以内,如今的异地,大多在外省。

        地面上。

        武官举着望远镜,抬头看着天上,孔明灯露出来的旗帜。

        不同的方向,代表了不同方向的敌踪,旗帜的形状,则代表了兵种数量,根据挥动的轨迹和频率,能大概知道规模数量。

        炮兵营的武官们,同样在观察天上的孔明灯。

        高阳郡王抵达山东。

        集结了各营合计八千兵力,展开了一次操演,由高阳郡王安排的人手,会不固定的出现在未知的地点上,留下几面旗帜。

        炮兵营要根据孔明灯的指示,往远处看不到的方向开炮。

        大炮的射程越来越远,甚至超过了肉眼可以看到的地方,而孔明灯的改进,这些年来,终于被军方摸索出来正确的用法。

        不过呢。

        原来制作载人孔明灯的商人经不起这些年的等待,早已经破产远走他乡,虽然商人走了,专利和技术人员留了下来,由军工联合办接收。

        新的制作孔明灯的工厂落户在浙江。

        浙江是好地方啊。

        发达的低成本的水利运输,加上铁轨的普及,带来了成倍的效果。

        而原本浙江地区要供应大量的税赋,以解决朝廷在北方的用度,随着北方的经济崛起,农业上的自给自足,又让浙江地区得到了更强大的市场。

        简而言之。

        一好百好,一坏百坏。

        北平良好的开头,为大明带来了方方面面的优势。

        浙江地区发达的产业链,让那里生产成本低,效率高,可以很好的满足军工联合办的诉求,要么不下定单,要么突然一口气下很多,普通的地方的产业链,没有办法达到军工联合办的要求。

        “轰隆隆。”

        炮兵们根据旗帜的含义,调整好炮管的角度,武官下令后,阵地上闪出耀眼的火光。

        山外。

        一阵地动山摇。

        空中的热气球很快摇动了燕字旗,告诉下面的同袍们,炮击成功。

        但是没有结束。

        那些“狡猾”的“对手”,他们并没有改变方向,又在同一方向的更远的地方,插上了新的旗帜。

        骑兵们根据指令,快速的冲向东方。

        很快,他们找到了隐藏的稻草绑成的靶场,因为节省手榴弹,训练改成使用骑兵刀,熟练的“砍瓜切菜”,每一个稻草靶子变成了两节后,骑兵武官用望远镜看着孔明灯,观察上面的旗帜,以奔赴下一处地点。

        “千里眼有了,不知道会不会有顺风耳啊。”

        看台。

        几名总兵陪着高阳郡王,朱高煦异常的兴奋,他就喜欢军中的气息。

        十余年前父皇南下收复交趾,十年前父皇西征开拓西部七省,没有少高阳郡王的身影,可近几年下来,朱高煦越来越不舒服了。

        文官们突然开始针对自己。

        甚至有御史弹劾,奏疏中言高阳郡王与军队关系紧密,不利于国家安宁,希望太子殿下警惕。

        所以朱高煦安静了下来,但是内心的火热却没有熄灭。

        来到了山东,山东有自己的老部下。

        他打仗多年,以往在他旗帜下的军官并不少。

        “如果有了顺风耳,打起仗来可就顺手多了,能解决许多麻烦。”参将王忠陪笑道。

        历史上,王忠随着蔚州卫指挥佥事李远投降燕王,靖难之役中获得了不少战功,李远是靖难功臣第四名,王忠则是靖难功臣第十一。

        如今不同。

        他们二人之间并没有发生更密切的关系,也没有和燕王父子有亲密的接触,如果不是朱高炽特意的安排,王忠恐怕连参将都捞不到。

        王忠自然是不知道这些的,并且很满意自己的处境。

        参加过收复交趾的战争,参加过剿灭入侵哈密的鬼力赤汗之战,因功提拔为参将,驻守于山东,从低级武官到中高级武官,算得上有了名号。

        “学者们在报纸上常说,技术的发明,重要的是普及,只有普及的技术,才能发挥作用。”

        朱高煦当众笑道。

        三十余岁的朱高煦,无论文官们如何看待,但是不少的武官心里,的确没有太多的想法,高阳郡王真的太能打,不光自己能打,带领的军队也能打。

        十年前的时候,因为形势需要,曾经驻守北平一段时间的高阳郡王,当众举起过铜鼎,惊呆了所有人。

        现在高阳郡王成熟了很多,不会再做这些儿戏的动作,只是高阳郡王力大无穷的说法,仍然传遍了军中,人人都感到佩服。

        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个人的武勇看起来不怎么重要,可心仍然能被鼓舞。

        不过朱高煦也为年轻时的得意之举付出了一定的代价,有御史用这个消息弹劾高阳郡王,说高阳郡王举鼎,实则有不臣之心。

        如果是二十岁的朱高煦,他会把那名御史找出来,当场揍他一顿。

        三十余岁的朱高煦,选择了沉默。

        高阳郡王多年来的举止,的确获得了不少的好评,而朱高煦更看重大哥的心意,大哥既然支持自己来山东,朱高煦就不会把事情办砸。

        高阳郡王始终是高阳郡王。

        皇上的嫡子,太子的亲弟弟。

        台上的文武都围着高阳郡王,朱高煦继续笑道:“其实技术的发展,何尝不是改变了军队作战的模式呢,咱在京城,常听太子殿下的教诲,太子殿下说,军队要发扬主动性,学习和适应新技术,掌握更先进的作战模式,这句话我送给各位。”

        “你们看这孔明灯,十年前的时候,军工联合办就利用过,可是呢,并没有发挥好的效果,无法达到人们的预期,于是当做小玩意归入了库房,如果不是后来的意外发现,这么好的东西,至今还在吃灰呢。”

        一旁的王忠连连点头。

        满脸感叹的说道:“同样的孔明灯,换个思路,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接着又往南面拱了拱手,说道:“太子殿下所言的主动性,是让吾等茅塞顿开。”

        孔明灯最大的效果不是平原地区,而是山林地带,那些视野不开拓的地区。

        特别是南方的军队。

        比如占城都司,采购了大量的孔明灯。

        孔明灯被绳索固定着,以防止被风吹走,缓慢的从空中落下,士兵们从一个个的竹筐里翻出来,整理旗帜和物资,周围发出了哄笑声。

        一名新兵第一次乘坐孔明灯,竟然吓得尿了裤子。

        那名新兵哭的泪流满面。

        太丢人了。

        <div  class="contentadv">        这辈子就没有这么丢人过,可是他真怕呀。

        双脚离开了地面,看着越来越远的土地,他的内心就一片空白,只剩下慌乱,两腿无力,控制不住了。

        正在巡视的王忠听到这里的骚动,不满的走了过来。

        “将军。”

        “将军。”

        士兵们纷纷立正。

        “有什么好笑的。”

        王忠骂道。

        刚才还在嘲笑别人的士兵们,皆低下了头,不敢回答将军。

        王忠只看了新兵的服饰就知道了原因。

        “你叫什么名,哪里人啊,多少岁,入营多久。”

        “回将军。”

        “我叫马定国,四川人,十九岁了,入营三个月。”那名新兵挺直了腰杆,可是裤裆里的凉意,又让他脸红耳赤,不知所措。

        王忠有些惊讶。

        不光这名起的牛,还有孔明灯多是老兵,一般也不会用新兵。

        “你父亲做什么的?”

        “我老汉是开国兵,在卫所里种地。”

        “哦。”

        王忠懂了。

        开国兵是新起来的称谓,也就是追随太祖皇帝恢复山河的士兵们,不是每名士兵都能升起来的,许多的士兵,被派往了各地,建立起卫所。

        四川,云南,贵州等地有不少此类的开国兵。

        开国兵的后代入伍,会有一定的照顾。

        孔明灯是新军种,技术兵,起点比普通士兵高一些。

        王忠拍了拍新兵的肩膀,“好好干,别跟你老汉丢人,干出个前程出来,光宗耀祖。”

        四川的新兵蛋子马定国哪受过这种洗礼。

        被感动的不行。

        山东。

        虽然只集结了八千兵,还有海军的到来,但却吓住了高丽,引起了不少的恐慌。

        以往山东动静并不小。

        可那是针对的倭国,高丽反而兴奋的很,如今针对的是高丽,个中滋味就只有自己知道了。

        高丽全罗道。

        全州。

        右军节制府。

        “上国不会对高丽动兵的。”

        柳以全猜测道。

        厅内,有十几位文武官员,皆是李芳远的亲信。

        这些年来,全罗道的发展很缓慢,最靠近倭国的地方,与大明、倭国、琉球的贸易,本应该发展的很快才对,因为李芳远控制的很严格。

        正常的商贸是允许的,但是对大明的商人们多少有些控制。

        大明商人们很愤怒,指责高丽南王重农抑商是错误的做法,大明商人们的言论,获得了当地不少地主的支持,不过高丽南王不为所动。

        所以高丽北部发生的土地兼并,南部地区虽然也在漫延,却不如北部地区那般失控,而北部地区的利润,又多数落入了大明商人手中。

        还有一部分的利润落在了当地两班阶层的手里,肉就算烂了,到底也在锅里。可是高丽北部的两班阶层们,在大明北平和京城购买宅院,大量的财富转移去了大明。

        留下子弟在高丽做官,亲族迁移大明,各个在国内犹如“抢钱”般的放纵,供应亲族们在大明的奢华生活。

        与之比较,高丽部分的有识之士,更加认定南王才是明主,让南王获得了不少的人才。

        高丽南部的发展很缓慢,与传统农业社会并没有发生变化,可是反倒保留了元气,老百姓们生活仍然困苦,却没有像北部地区的老百姓们连饭都没有的吃。

        所以高丽南王的实力,一直是高丽最强的,南王手中军队,已经扩充到了十二万,十二万军队的规模要干什么,南王的心思,天下人皆知。

        大明这些年来,一直在压制南王。

        原本与南王关系密切的倭国大内氏族,也因为大明的影响,特别是前几年的大内氏与幕府的战争,迫使大内氏更加依赖大明,导致大内氏与南王的联系越来越少。

        内忧外患。

        北部的契机,南王一直看在眼里,想要从中寻找机会拿下汉城,他认为二哥不能在王位上继续呆下去了,可接下来大明的动作,又让南王不敢乱来。

        “为何敢确定?”

        旁边的勋臣忧虑的问道。

        有人想打,有人不想打,更多的人不愿意打,因为真与上国发生战争,看不到希望,不少人只要保住自己的财富和地位即可,这种人越多,越不想打仗。

        “上国的疆域太大,正如万事有利有弊。”

        朱高炽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已经成为了各国的通用语,柳以全用汉语说出这句话。

        在场的人都是两班阶级出身,没有人听不懂汉语。

        柳以全自信的说道:“上朝在西部七省的军力调动,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加上维持在琉球牵制倭国局势的兵力,维持南洋稳定的兵力,自身国内需要的兵力等等,上朝用兵处太多,每一处的距离又如此之遥远,那山东的操练,只用了八千兵,可见上朝已力疲。”

        高丽像个筛子。

        随着大明与高丽的贸易频繁,高丽的消息源源不断送回国内,大明的消息也传回了高丽,毕竟高丽不少人在大明,是藩国中人口前往大明生活最多的王国。

        柳以全的说法,获得了李芳远的认可。

        他也是这么想的。

        可是打不打,他下不了决心。

        大明的协守兵团在北方出了事,与他们国内发生了冲突,那么汉城的中军并不放在李芳远的眼中。

        除了中军节制使的三哥,并不愿意插手兄弟之间的争权夺利外,更有汉城这些年来的兵力一直是最弱的,实力最小的。

        李芳远担忧的是拿下了汉城,大明愿不愿意接受现状。

        从李芳远的内心出发,只要大明愿意承认自己,其实给予大明更多的补偿都可以的,李芳远有信心慢慢的发展回来。

        不久。

        柳以全再一次出使大明。

        全罗道,忠清道,庆尚道,三道数十州府,兵力也随之调动了起来,高丽南部物资频繁交流,战争的气息越来越浓重。

        商人们很快带回了消息。

        永乐十年开春以后,大明东部的局势越发的混乱。


  (https://www.skjvvx.cc/a/64392/64392634/109432536.html)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1秒记住:www.skjvvx.cc 书客居手机版阅读网址:m.skjvv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