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客居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第二百三十一章 放大镜与大眼怪

第二百三十一章 放大镜与大眼怪


落日余晖,投向宫墙最后一抹温柔,灯火初上,奉天殿中走出百官,一个个精神饱满,兴致勃勃。

解缙走向徐辉祖,笑着招呼道:“魏国公,今日如何都不能走脱啊,望春楼,一醉方休。”

徐辉祖一脸红光,拍了拍胸脯,叹道:“能等到解阁请酒,可是罕见啊,不得不去,宋都督,一起如何?”

宋晟看向解缙,打趣道:“阁老不邀,我哪敢去……”

解缙甩了甩袖子,有点沉,道:“今日,谁想来,皆可,我解缙请客!三大国本已定,我大明万民都将共唱国歌,共仰国旗,他日功成名就,还可佩戴国徽!如此国之大事,若不醉倒一番,岂不遗憾?”

宋晟感谢道:“既然阁老如此说,那可不要后悔。”

解缙毫不在意,后悔?

自己可是准备了几百两银子,就这几个人,能喝多少酒?

一个时辰后,解缙木然若呆,神情恍惚。

自己只不过是请几个人吃个饭,为啥成了包场子了?

包场子也就罢了,我什么说过所有人的账都算在解府身上?

徐辉祖你大爷啊,为啥三大营将领都来了?

还有那些大头兵……

还有姑娘……

“阁老就是阁老,雅量无双,感谢解阁老。”

徐辉祖喝高了。

“云从龙,风从虎,功名利禄尘与土……”

宋晟也喝多了,高声喊道。

好好的酒楼,传出一阵阵滔天的怒喊声。

国子监大庆,杨士奇亲自招待国子监,就连一直忙碌于京师初等学院,始终无法抽身的徐妙锦,也被杨士奇请到了国子监。

国子监能参与国本之事,一个关键的人物便是徐妙锦,这个功劳是任何人无法否认的。

李志刚高举酒杯,庆贺国子监的胜利,庆贺国旗、国歌、国徽的诞生。

马恩慧下令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全部停工,转而制作国旗。

京师之中,无数染织厂听闻消息之后,更是自发行动起来,问清楚了国旗样式,连夜投入到国旗织染之中……

兵仗局、科技局、御用监则负责国徽制作,国歌的文本,更是被书坊雕刻刷印,流传于京师内外……

坤宁宫。

朱允炆疲倦地吃了两口饭,便再无胃口。从早到晚,一直都在忙碌,在处理过三国本之事后,还需要批改积累的奏章,直至半夜才回后宫。

马恩慧并没有休息,而是拿着针线绣着一面国旗,见朱允炆来了,便安排人准备热水,劝道:“皇上应早点歇息,不可如此熬着。”

朱允炆坐了下来,拿起马恩慧尚未绣成的国旗,问道:“皇后认为这国旗如何?”

“极好,臣妾准备亲自绣一面国旗,就插在武英殿。”

马恩慧含笑道。

朱允炆看了看尺寸,微微摇头,道:“朕倒是有个想法。”

马恩慧嘴角含笑,道:“皇上的想法,定是极好的。”

朱允炆张开双臂,比划了下,道:“皇后应该弄一大国旗,长九尺,宽五尺,到时,朕在奉天殿外设一个国旗杆,将这国旗悬于顶端,让所有人都可以看到国旗所在。”

“皇上所思极妙!臣妾这就去找贤妃、宁妃商议,争取早日拿出大国旗。”

马恩慧说着便想要向外走去,却被朱允炆一把拉了回去。

“已经入夜了,便不要惊扰她们了。明日一早再说,朕累了,陪着朕。”

朱允炆深深地看着马恩慧,马恩慧张了张嘴,微微点头,轻柔地说道:“那臣妾侍奉皇上就寝。”

第二日没有朝会,朱允炆难得晚起一次,正用早膳时,淑妃的信便到了,马恩慧看过之后,对朱允炆说道:“淑妃已经与句容郭、骆、刘、王等家族商谈妥当,他们愿扩大石灰窖规模,并作价四钱一石,大量提供石灰,同时承担运输。”

朱允炆接过信件,看了一遍后,道:“这个价格还是很合理的,至于运输,并不需要耗费太多人力,走秦淮水,可以直抵京师。那皇后便代朕给淑妃回个信吧,便说京师递送银子,货到银到。”

“皇上不亲自回了?”

马恩慧眼神中含着几分莫名意味。

朱允炆用过早膳,起身道:“不了,朕今日需要出宫去一趟城外的琉璃厂。”

“琉璃厂?皇上去那作甚,宫中琉璃可不少。”

马恩慧疑惑地问道。

朱允炆笑了笑,说道:“那日在马府时,戴院使阅览药方已是十分吃力,想来是眼力有所下降,朕打算去琉璃厂试试,能否找打一面镜子,也好增强下眼力。”

马恩慧转头看了看妆奁方向,道:“臣妾这里有两方上好铜镜,也不见有增强眼力之用。”

朱允炆知道那龙凤铜镜,照人是清晰可见,但这里的清晰,相对后世的镜子而言,还是差了几个档次。

“等朕回来,看看能不能打一面镜子,到时候送给皇后。”

朱允炆含笑出了坤宁宫。

古代虽然极少有后世透明玻璃,但琉璃还是有的,精美至极,堪称瑰宝。

明代的琉璃发展,与皇家建筑工程息息相关。

明初,琉璃厂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北、河南、陕西等地。但随着南京京师与中都凤阳建设,琉璃厂开始在南京、凤阳等地聚集。

南京聚宝山附近,更是出现了琉璃七十二窑,兴盛一时。后来朱棣打造大报恩寺,其中九重琉璃塔的五彩构件,便是在聚宝山烧制。

朱允炆并不需要去聚宝山,在通济门城外,也有一个中等规模的琉璃官窖。

只带了双喜、顾三审两人,朱允炆一身便服融入烟火民间。

东水关外的扇骨台俨然成为了一座小型城镇,朝廷预先拨付了灾民一个月的收入,其手中多少有了些银两,加之有些灾民手中还有存余,便不再领取朝廷救济粮,去粥棚的人家逐渐少了。

户部卓敬提出,朝廷给灾民提供一个月口粮,一个月后准其以低价购买“灾粮”,以取消所有粥棚。

朱允炆同意了卓敬的意见,但要求保留两座粥棚,以照顾孤寡老幼。

走过扇骨台,清水塘的另一侧,便是一座官家琉璃厂窑,主要负责给宫里烧制琉璃、青瓷器、陶器等,陶器又以绿、黄、褐、黑等色琉璃为主。

朱允炆进入其中,厂官王洋携管事行礼,待参观窑厂烧制琉璃之后,朱允炆不由感叹:“流云漓彩,美轮美奂。”

琉璃是艺术品,价值不菲,制作工艺复杂,往往需要数十道工序,完成一样精美的琉璃,有时候会耗费半月乃至更久,稍有不慎,还会前功尽弃。

朱允炆知道,虽然在材料上,琉璃与玻璃是有些不同,但在制作方法上,玻璃显得简单的多,也更为容易。

他们连那么难的琉璃都制成了艺术品,没道理烧不出来玻璃。

王洋听皇上要烧制东西,连忙安排了三口窖,并按照朱允炆的纷纷,主事安排匠人,准备好石英砂、石灰石、长石、纯碱、硼砂、盐、硝石等物。

在琉璃厂,基本材料基本上都不会缺。

天然纯碱宫里有的是,硝石兵仗局也多,石灰与硼砂是中药材,随便去药铺也能找到……

朱允炆安排匠人,将石英砂、纯碱、长石、石灰石等粉碎,然后找来磁块,初步除铁,之后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放至坩埚窑内加热。

明代是有焦煤的,石灰窖能是开得那么多,少不了焦煤这种原料。

玻璃烧制需要高温,如果没有焦煤与吹火工艺,是无法将材料熔成液态的,想要得到纯净的玻璃,想都别想。

随着风箱不断吹火,温度越来越高,直至天色黄昏,方熔炼出玻璃液。

玻璃液往往呈绿色,主要是因二价铁元素所导致的,加入硝石之后,则会转为三价铁,玻璃液趋向于透明色。

朱允炆没有办法给他们解释几个价的问题,看着烧制好的玻璃液,虽有匠人在搅拌,依旧有不少气泡,便叫停了搅拌的匠人,下令道:“把硼砂与食盐加到里面去。”

硼砂与食盐,在这里是一种澄清剂。

添加澄清剂之后,玻璃液中升腾出更多大的气泡,而大气泡的产生,会带走很多小气泡,只需要破碎大气泡,整个玻璃液的气泡数量已是寥寥。

模具早有匠人打了出来,数量还不少,虽然他们不清楚朱允炆为什么要打造两面凹下去的扁圆状模具。

玻璃液被打起一点,通过退火通道降温,流入模具之中,压实成形。

朱允炆一次浇筑了十个凸透镜模具,然后安排人,以铁板将剩余玻璃液倒入其他圆形、正方形等模具,液体玻璃的冷却与凝固时间很短,不需多久,便已形成固态透明玻璃。

一干匠人看着眼前透明的玻璃,纷纷称奇。

朱允炆仔细检查了下玻璃板,微微点头,还不错,气泡虽还存在,但十个玻璃板中,还有五个堪称完美,让人打开放大镜的磨具,朱允炆挑选了几个都不满意,中间有气泡,太影响使用。

十个里面,只有一个合适的放大镜。

朱允炆用放大镜仔细检查着其他玻璃板的问题,一些细微的气泡在放大镜之下,显得如此的清晰。

“把这个打磨好,外面接一个把柄。”

朱允炆很满意。

至于镜子,朱允炆没条件制造铝金属,镀银的条件也不具备,再说了,银子多宝贵,自己拿去给镜子用,马恩慧会发火的……

无奈之下,只好安排匠人找来锡与汞,加热成锡汞漆,刷在镜子一面,等忙完已至亥时,吩咐匠人打造更多的凸透镜与镜子,交代好标准,朱允炆便返回宫中。

马恩慧一只手支撑着下巴,昏昏欲睡,听到了动静,抬头看了一眼,猛地一惊,一拳头就打了出去,喊道:“来人啊,有大眼怪……”

完了,被打了。

朱允炆捂着眼眶哼哧哼哧地郁闷着,马恩慧在一旁捶肩揉背,温言软语,到了最后,无奈地说道:“臣妾也是冤枉啊,何曾见过如此大的眼睛……”

——

PS:

一开始因为疫情缘故,没打算回山东老家过年,想着爆更完这个月。

眼下河南疫情(老家挨着河南)好转,年底时想回家陪陪父母,所以惊雪现在需要将三更调整到两更,存一点存稿,过年期间,尽可能维持两更,不出现断更情况。

回家不易,也想多陪陪家人。

更新不易,大家都在准备过年,写小说的却一直没有假期……

还是那句话,感谢大家的陪伴与支持,惊雪努力跟上进度,认真写好,再次谢谢你们。


  (https://www.skjvvx.cc/a/49088/49088760/68637598.html)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1秒记住:www.skjvvx.cc 书客居手机版阅读网址:m.skjvv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