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客居 > 天启:大明难救,续命吧 > 第十五章 破而后立

第十五章 破而后立


  七月中旬,山东的局势愈发明了。在明朝军队的合力围剿之下,起义军节节败退。徐鸿儒当机立断,保存有生力量,放弃争夺巨野、郓城,挥师东进,三渡运河,意图抄袭官兵后路。

  不得不说,徐鸿儒是个有能力的人。他决定灵活用兵,避实击虚,直插运河重要渡口夏镇,抓住京杭运河的咽喉,切断朝廷漕运粮饷的通道,并在彭家口截获官府粮船40艘。

  消息传到京城,又是引发了震荡。朱由校也是趁此时机,招开朝会,准备与群臣商讨海运事宜。在继位之初,他就有提过海运,但可惜收获寥寥;运河是朝廷命脉,况且百万曹工衣食所系,大臣们的谨慎是应该的,但是现在看来是不得不要做出改变了,海河联运不能再仅局限于辽东军务,而是要推广全国。

  朱由校并没有什么过人的权术,毕竟前世他只是一个正常人,而今世他受的帝王校教育甚少,一切都是从实践中摸索的,但是现实比权术的施压效果更好,这个道理大家都是懂的。

  明初,漕运方式是水陆兼挽,参以海运。永乐十三年,运河全线畅通,明王朝行“支运”之法,以运河漕运取代“海(河)陆”兼运。此后,历代虽都有所改革,宣德六年,始行“兑运”,成化七年实行“长运”(直达法);但是不论怎么改变,都是以运河漕运为主,海运被彻底的放弃了。

  其实这是很好理解的事情,虽然漕运的成本与速度逊于海运,但是胜在安全稳妥。对于一个帝国来说,这些多余的成本完全是可以承受的,甚至是可以忽略的,但稳定是几乎可以压倒一切的。

  海运其实在明朝是从头到尾都有人提过的。

  明代的海运衙门初设于永乐间,永乐五年八月,成祖会群臣廷议海运事,议于苏州府太仓卫设海道都漕运使司衙门。朝中有异议者,此方案复议,最后不了了之。正统七年三月,朝中命南京造“洋船”三百五十艘,由海运赴蓟州诸仓,后来因为争议太大,就此不了了之。

  大明朝廷上主流的声音一直认为设置海运衙门多有不便,畏难情绪比较大,此事遂多掣肘。之所以如此事大家怕出了问题,要担责任的。朱由校知道,此时的自己绝对不能作崇祯,竟然大家都怕担责任,那责任就得自己来担。

  天启元年八月五日,经过数天朝议,朝廷决定设海运使司衙门。总部设于天津,而在广州、福州、苏州、胶州各设一分部。每个街门置左右运使两员,秩从二品;同知二员,秩从三品;副使四员,秩从四品;此外经历司经历,照磨司照磨等属官均按照布政司衙门设置。各沿海卫所俱属提调。

  并令各地建造大海船,以备使用。海运的问题解决了,历史的错轮向前滚动了长长的一段距离,接下来就应该是海关与海盗了。

  在京城朝议结束的时候,山东的叛乱也被平息了大半。朱由校是打算让京营去见血的,但是戚金与徐光启认为经营仍然是训练不足,不堪大用;朝臣们又都表示京营承担拱卫京师之重任,不可妄动;而且从山东的战报中看,目前形式很好,并不需要大规模增兵。于是朱由校便也没再坚持,专业的事情还是让专业的人去决断吧。

  大明,山东承宣布政使司境内

  起义军已经被官兵打的损失惨重,于是徐鸿儒决定放弃攻城计划,一方面佯攻曲阜,主力却抄袭官军营。事实证明,这个决定是正确。因为军营受扰,军中立刻出现了骚乱,甚至险些引起营,明军啸杨国盛部被击溃;大明游击将军张榜殉国。起义军收获了大批粮草和武器,并且打算依托城池进行固守。

  在杨肇基的指挥下,明军放弃了“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的战术,开始“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利用明军的训练、后勤与武器装备明显优于起义军的优点,进行阵地战消耗战。最后围困徐鸿儒军于滕县。八月九日﹐徐鸿儒粮尽援绝﹐突围不成而被俘,目前已经被压送京师。

  起义军主力被打败后,余于残党大多作鸟兽散,成了山贼,土匪盘踞深山老林之中;剩下那些赋予顽抗的,自然也被捻为跻粉。

  这这样,历时100余天徐鸿儒起义结束了。战乱的范围遍及半个山东省,山东现在流民遍地,十分萧条。于是在朝廷给粮给地的承诺下,大批留离失所者选择了移民辽东。

  山东正在逐步的恢复着,甚至要变得比以前更好,因为海运的影响,大批商品涌入,经济社会反而开始变得更加繁荣。

  辽东的人口变得更加充实,一座座屯田军堡拔地而起。

  百姓们并不知道,山东的造反是朱由校有意放纵的结果,让更多的人成为移民才是朝廷的计划。他们只是知道,他们变成流民是因为战乱,战乱是因为有人造反,让他们活下去的是朝廷。

  总之,一切都在向好发展:山东恢复了太平,辽东充实了人口;东南沿海以及大明其他的沿海各省,因为朝廷重开海运、厂造大船的政策,使得本来就十分繁荣的海贸(绝大部分都是走私)更上一层楼。

  


  (https://www.skjvvx.cc/a/34569/34569475/683693140.html)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1秒记住:www.skjvvx.cc 书客居手机版阅读网址:m.skjvv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