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客居 > 红楼从辽东开始 > 第五百一十五章 支持林如海

第五百一十五章 支持林如海


金州节度府。

        林如海,顾道初两人在廊坊下,坐在方桌旁,方桌上有干果点心和热茶。

        “朝廷的制度虽然不完善,但放眼世界并没有差错,有利有弊各有优势。”

        唐清安望着金江镇的两位舵手,肯定了两人上任以来的功劳。

        原来的冯胜之和顾应时,十余年来功劳巨大,金江镇有今日之势,两人功不可没。

        只是新建立的第一军镇和第三军镇,前者负责草原,后者金州本土,无论是地位还是重要性都至关重要。

        另外就是两人不适合改革。

        如果没有林如海的出现,唐清安可能会亲自下场,但是有了林如海的出现,就不需要他亲自下场了。

        以前左支使和右支使的职位,虽然左支使比右支使职位要高一点,但是实际上冯胜之和顾应时地位相当。

        现在不同。

        顾道初名望不够,更像是林如海的助手。

        也就是说林如海在金州,是实至名归的文官第一人,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

        “但是大周有一点不好,那就是经济上太过僵硬,财政制度混乱不堪,导致无法发挥国力,空有力气而使用不出来。”

        唐清安自己是这么认为的,看过后世学者的研究,同样是如此的想法。

        民间经济繁荣,贸易体量大,而国家没有从中获利,反而受其苦,以及混乱的财政制度,以至于缺钱成为了常态。

        大周的军户世袭制度,从前明承袭而来,至今三百年的时光,积弊丛生,而边军至今还能保持不弱的战斗力,可见军户制度并不是无一可取之处。

        只要能按时发兵饷,大周的军队并不是软脚虾。

        “所以需要一场改革,不能全盘采用朝廷之策,我们不但要支持各地的商贸,促进济州岛的海贸,但是也不能任由发挥,最终要控制在官府手中。”

        林如海接过话题,笑着看向将军。

        牵一发而动全身。

        要改革先治人,治人需要先扭转风气。

        唐清安点点头,认可了林如海的思路。

        其实并不是高深的计谋,正如张居正改革,也是先推行考察法以治人,再关掉反对改革的私院,扭转风气奠定基础。

        大明立国时,形势并不好,北方,西方,南方不稳定,海面上也有敌对势力。

        面对这种困境,需要严苛的法度,发扬朴素简朴的作风,以保持民心军心。

        但是时代在发展,随着大周的兴起,百年下来,很多制度就跟不上发展,需要不断自我改进。

        无法自我改进,或者改进速度跟不上时代发展速度,就会变为积弊,累积下来就成为了国家危亡的隐患。

        林如海的出现,正好符合唐清安的人选。

        巡盐御史只有一年的任期,而林如海能担任多年,证明了他在治理经济上有充足的能力。

        盐政收入是大周财政的命根子,但凡无法满足朝廷的需求,林如海是无法连任的。

        而对福建新学的暗中支持,可见其是开明之士,有进取改变之心,不会沉迷保守。

        勋贵出身,又中科道探花。

        无论眼光胸襟还是才能,人际关系等等,都是数一数二之人。

        林如海是国之干才。

        唐清安期望林如海,能治理出一个全新的金江镇,脱胎于大周,又符合当下时代的崭新面貌。

        除了眼前的林如海,唐清安想不出还有谁有这个资历。

        史鼐,刘一儒,魏毅,贾雨村等等,他们都不行。

        “海贸利润大,又常在海外,官府的影响力却只能存在于码头上,林公所言极是。”

        唐清安认可道。

        发展海贸不只是为了商人的利益,而是为了加强国家实力,促进百姓的经济。

        哪怕是当下的英国,如何支持自己国家的商人,也不会说没有控制的手段。

        没有控制的手段,就是大周的下场。

        商人们势力强大又脱离朝廷的掌控,就会形成自己的力量,最后抗拒朝廷的管理。

        “英国和荷兰成立的东印度公司,是支持商人们的政策,也是整合商人们,在他们头上安了笼头的手段。”

        加入东印度公司的商人,就需要服从印度公司的管理;不加入印度公司的商人,则没有实力抗衡庞然大物,必定会被吞噬。

        英国与荷兰,是无法一力管控不可计数的商人的,但是两国可以通过管控东印度公司,从而控制所有的海商。

        “海外司就是搭建的台子,先掌握规则,最后我们也要成立一家公司。”

        唐清安告诉林如海。

        林如海明白了将军的意思。

        金江镇摊子铺的太大,各处开支也大,特别是孤悬海外的第四镇。

        三四万士兵的口粮与军饷,是一笔庞大的数字,林如海感到忧心,会不会把金州的财政拖垮。

        以百姓种田的财政,是无法支撑起来的。

        将军的意思,是以商贸养军。

        对于生长在大周的林如海,是全新的思路,目前看起来没有问题,但是后面会不会出问题呢。

        田亩是看得见的,商贸是无形的。

        看得见的东西,人们心中有底,看不见的计划,人们心中会感到不安。

        冯胜之就对将军的政策感到不安,多次提出反对,认为海贸但凡有意外,导致财政无法支撑军队,会令金江镇崩盘。

        林如海内心也忐忑,但是他没有反对。

        而是凭借毕生的经验,努力尝试熟悉这个新模式,以新模式来治理金州。

        唐清安信任林如海,因为整个大周,只有林如海有这份能力,如果林如海都办不成,唐清安不信其他人能办成。

        各镇各营对外的开拓,唐清安的底气就是来自于海贸。

        无商不富。

        想要参与当下大时代的快速扩张,不发展商贸是不行的。

        传统农耕的扩张,已经把东方最富裕的土地扩张到了极限,对于其余的地方的扩张,需要加上商贸的支持。

        “昨日有几人来找我反对新学,我严厉的告戒了他们。”

        唐清安宽慰林如海说道。

        要改革,林如海是舵手,他唐清安身为领头人,需要对林如海表现出足够的支持。

        没有他的支持,林如海是支撑不下去的。

        毕竟林如海是后来者,威望和在金江镇的资历,让很多人都敢出面反对林如海。

        换源app,  同时查看本书在多个站点的最新章节。】

        林如海露出感激的目光。

        新学的推广,受到了很多人的反对,都说他林如海是小人,只会拍将军的马屁。

        冯胜之敢出面反对将军,提醒将军新政太过偏激,应该稳妥为上,他的行为才获得了很多人的认可。

        人们都认为冯胜之才是老成持重之人,言林如海是外人,不在乎金江镇好不容易迎来的好局面。

        为了自己的前程,只晓得附和将军,蒙蔽了将军的双眼。

        顾道初安静的坐在一旁,仿佛是局外人。

        他内心清楚,自己能成为右支使,不全是他的才能和资历,准确的说是将军为林如海铺路。

        他也了解自己的性格,自己是不敢反对将军的。

        所以在节度府里,顾道初向来不会反驳林如海,更像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唐清安看向顾道初,没有打算放过他。

        “顾公身为右支使,该做的事情还是要承担起来,不能只让林公出面。”

        听到将军的话,顾道初委屈了。

        不少老朋友联络他,一起来反对林如海,都被他拒绝,伤害了多少交情。

        他认为自己不反对林如海,就是最大的支持,自己已经得罪了不少人。

        看着顾道初的神情,唐清安哭笑不得。

        林如海也笑着说道。

        “顾公多次支持我,为我解决了很多的困难,新政的功劳,顾公不下于我。”

        见状,唐清安也不再提此事。

        顾道初本就不是坚定之人,要不然自己也不会提拔顾道初担任右支使。

        此人的能力不是不行,但是性格有区别,有些事他可以做,有些事他做不了。

        把人才放在能发挥他作用的职位上,是上位者的职责,唐清安不在勉强他。

        “第四镇驻守琉球国,虽然有琉球国供应部分粮食,但是缺口仍然很大。”

        唐清安看向林如海。

        “日本方面的粮食,不能放在计划里面,万一其中有差池,金州和琉球之远,恐怕会误事。”

        “济州岛的海贸即将进入高峰期,压仓粮会陆续抵达济州岛,对于这批粮食,就不用按照旧例送来金州入库,盘点后可直接供应第四镇。”

        林如海提出了解决方法。

        “甚好。”

        唐清安笑道。

        “第四镇还是需要谨慎些好。”

        顾道初忍不住说道。

        孤悬海外代表了金州管控力低下。

        虽然派了镇使,稽查使等官职分权,但是实际上节制使的权利仍然巨大。

        第四镇和其他三镇是不同的,顾道初对于第四镇,始终难以放下忧虑。

        比起其他三位节制使,彭大海更像是土皇帝。

        四万士兵都受其调度,一年两年还好,三年四年下来,士兵们就习惯了听从彭大海的命令。

        按照日本目前的形势,很有可能达成将军的计划。

        临阵换将是兵家大忌,从来不是军司考虑的,那么彭大海不知道还要带领第四镇多少年。

        眼前的将军不就是正好的例子么。

        虽然第四镇形势不同,但是不得不防啊,顾道初小心的提醒。

        别金江镇花费了高昂的代价,最后为旁人做了嫁衣。

        顾道初的担忧并不是空穴来风。

        林如海同样内心迟疑。

        按照将军的计划,最终是让日本本土内乱不止,同时割据九州岛。

        如果第四镇控制了九州岛,岛上的日本人可不认金江镇,常年以往只会认彭大海。

        消化了九州岛的第四镇,就有了分裂的根基。

        其他制衡的手段都是虚的,只有调离彭大海才是正道。

        但是第四镇的形势和其他三镇不同。

        第四镇只能通过船只,一年往返数次联络金州,金州的人大多不熟悉第四镇的情况。

        现在换彭大海容易,但是隐患太多,未来换彭大海,谁知道能不能换掉。

        朝廷不想换将军的职位么,不也是换不掉。

        唐清安摇了摇头。

        他们的忧虑不是不存在,但是也不能忘食废寝,而且他对于彭大海有信心。

        以他和彭大海十余年来的感情,同起于微末,所以对彭大海,唐清安是信任的。

        至于未来。

        唐清安也不是傻子。

        说个不好听的,如果他突然身患重病,那的确要考虑调任彭大海,现在嘛,唐清安倒没有太多忧虑。

        而且有镇使陶鏴,稽查使方士珍等官员在第四镇,彭大海想要违制也不是简单能办到的。

        至于第四镇消化了九州岛,有了叛乱的底气,他也不会在此之前作出应对手段。

        自己能控制金江镇,独立于朝廷之外,是占了天时地利人和。

        当时更有顶头上司史鼐的放任。

        “现在至关重要的还是支持第四镇,我们为此做了多年的努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总不能到了收获果实的时候,因为举棋不定导致竹篮打水一场空。”

        唐清安冷静的说道。

        发展事务从来没有顺风顺水的时候,遇到挫折才是常态。

        正确的态度是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面对问题逃避问题,更不能因为有问题,就不去做事。

        现在第四镇控制了琉球国,巩固了大周海疆,起了稳定东南沿海的作用。

        又拿捏住了德川忠长,光为其供应军备就获得了不少的钱粮,一切都在向好的方面进展。

        根据柳湘莲的汇报,加藤忠广联合各藩,带领九州军队北上,计划与德川忠长合军。

        被幕府流放到九州的松平忠直,亲自出面说服了大坂谱代大名松平忠明,大军一路顺畅直到山城河内一带才受阻,与幕府军队胜负未分。

        九州岛正受灾,加藤忠广一方粮食短缺,派了使者联系第四镇,愿意放弃对琉球国的企图,认可金江镇在琉球国的统治,希望能从第四镇手里采购粮食。

        同时。

        前线遇挫的德川忠长,答应会从领地搜刮三十万石粮食,抵扣购买军备的欠款,希望第四镇继续提供军备。

        无论未来如何,日本国力大损已经成了定局。

        借助历史,唐清安终于搅动成功,信心大涨。


  (https://www.skjvvx.cc/a/28766/28766943/727596379.html)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1秒记住:www.skjvvx.cc 书客居手机版阅读网址:m.skjvv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