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调解纠纷(求票)
“凭什么还给你们?那是你们王家的地?”方脸汉子冷笑道,“你们去跟那块地说它是你们家的,它会答应吗?”
圆脸壮汉十分气恼,怒道:“姓潘的,你怎么这么无赖?”
“就是这么无赖,你能怎么样?”
“你……”圆脸壮汉气鼓鼓的,道:“那块地就算不是我王家的,那也不是你们潘家,而是李家的。”
“李家都搬走了,听说搬益州去了。”方脸汉子道。
“既然原主搬走了,那他们的地就成了无主地。”圆脸壮汉道,“既然是无主地,那我们王家自然也能占。”
“问题是那块地先被我潘家占了,先到先得。”
“先被你们家占了?可有地契为证?”
“地契?”方脸汉子支支吾吾地道,“家里人正在找主簿办理,很快就会办妥的。”
圆脸壮汉哈哈大笑,道:“就是没有地契嘛,这事还有得争。”
二人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曹恪听得云里雾里,便问站在身边的求盗:“他们两家到底是怎么回事?”
求盗说道:“潘、王两家自从迁到咱们廪丘县潘渡乡,就没消停过,常为争水、争地的事大打出手。这次两家同时看中了一块原来属于李家的地。李家为避战乱,迁到益州去了。潘家抢先将地占了,在上面种菜。王家人不干了,集结族人去抢。就是这么回事。”
曹恪听明白了事情经过,道:“原来如此。”
俄顷又觉得有些不对,道:“他们两家都是外乡人?”
求盗点了点头,道:“不错,都是外乡人。其中王家原本是凉州陇西的,几年前州中大乱,陇西王家的许多族人不得不背井离乡,迁到咱们廪丘,在本乡本亭的陈坊里安家落户。”
曹恪问道:“那潘家呢?”
“潘家本是本州东郡发干县的,去年陶恭祖攻打东郡,兵临发干,潘家部分族人于是南下,迁居到本乡本亭的刁河里。”
曹恪叹道:“原来都是流民!”
正暗自叹息,忽见那边方脸汉子和圆脸壮汉已然厮打在一起。
有几个亭卒上前,欲拉开二人,却被亭长阻止。
亭长似乎是是黔驴技穷了,说道:“让他们打一场也好,在亭舍中比武论输赢,总好过田间斗殴闹出人命来。”
边说边挥手示意亭卒后退,让那两人厮打。
曹恪站在远处,听见方脸汉子冲圆脸汉子叫道:“要抢地可以,打赢我潘璋再说!”
圆脸汉子也高声叫道:“以为我王双怕你?”
当即使出一记扫荡腿,攻击潘璋。
潘璋急将身一跃,躲开王双的攻击,并在对方腿脚收回后,跳到原地。
王双见状,猛地将身子一纵,跳到半空,就势使起双脚踢向潘璋。
潘璋抡起双手,打向王双的双脚。
王双占不到便宜,只得收势,图谋再战。
俄顷,又大叫着冲向潘璋。
二人在亭舍大院中打了将近半刻钟,难解难分。
曹德不禁拍了拍手,叹道:“好斗!”
曹恪暗道:“这两人武艺如此精湛,想必是历史上的潘璋和王双无疑了。”
吴质不知道什么时候走到曹德身边,轻声道:“府君,那两位看来都是猛将之才啊!”
曹德似乎对吴质的评价颇为赞同,点头道:“是啊,都是武艺高强之辈。”
吴质道:“现在正是用人之际,府君有没有想过要去招揽他们呢?”
“这个……”曹德道,“本官倒还没想过。”
曹恪听了曹德和吴质二人的议论,转过头来,对老爹说道:“吴记室史的想法,正合孩儿之意。听大伯和李世叔说,东平很乱,形势很复杂。我们只带这么点人去,又无良将辅佐,在那里怕是很难开展工作。”
“开展工作?”
曹德皱了皱眉,思索片刻,还是明白了儿子话中的意思,道:“说得有道理,看来得找个机会和他们谈谈。”
曹恪见那边两人打斗多时,输赢难定,有心要调停。
他当即冲上前去,挥手击打在王双的手臂上,再挥手拍打在潘璋伸过来的右掌上。
那二人猝不及防,不得不收势,并后退两步。
曹恪伸出双手,一只手掌对着王双,另一只手掌对着潘璋,道:“二位,听我一言。你们都是因战乱背井离乡的流民,既然都是流民,那又何若为难流民呢?”
王双道:“就因为是流民,才更要争地啊,没地怎么吃饭?”
潘璋也道:“就是,小将军真是好天真!”
曹恪笑道:“别乱叫,我只是个军司马,还不是将军呢。”
又道:“你们有一身好本事,在这乱世之时,正该投军,建功立业,怎么可以在这乡野之中为了一亩三分地大打出手呢?”
潘璋似乎觉得曹恪的说法有些不合情理,道:“建功立业和壮大家族不矛盾吧?”
“对,不矛盾。”
曹恪点了点头,道:“可是比起建功立业,留不世英明来,为壮大家族实力而去争地这事,实在是不值一提。”
潘璋和王双二人闻言,都寻思一阵,觉得有那么一点道理。
曹恪又道:“再说,和气生财。你们两家同为流民,自然应当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共同应对乱世局面,怎么反而内斗不休,空耗各自家族的实力?”
潘璋道:“那依小将军,不,依小司马的意思?”
曹恪道:“我有个建议,那就是你们潘家退一步,将占有的原李家土地分一半出来给王家,做个人情。”
潘璋紧皱剑眉,叫道:“凭什么?”
曹恪道:“我给你们讲个故事。古时候有户姓张的人家,是留侯张良的亲戚。有一天,他们家为盖房子,将地基打到了邻居叶孝廉家的墙边。叶孝廉家不干了,希望对方将墙壁往张家那边移动三尺,留条路供人走。张家人不听,坚持将自家的墙壁挨着叶家的墙。叶孝廉咽不下这口气,一纸诉状告到县寺,要和张家人打官司。”
“后来留侯听闻此事,给张家人写了封信,劝他们退让。你们想知道留侯在信里写了什么不?”
潘、王二人都摇摇头,道:“不知,写了什么?”
“写了首诗。”曹恪道,“诗云: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看了书信,大感惭愧,就将已经建好的自家墙壁拆了,在距离叶家墙壁大约三尺的地方重新建墙。”
“叶孝廉家听闻此事,大为感动,也将自家墙壁拆了,后退三尺建墙。因为这事,张家和叶家之间多了个宽度达到六尺的巷子。”
其实这个故事并不是发生在汉朝,更不是发生在留侯张良的身上,而是满清时期的一段为人津津乐道的佳话。
故事里那个写诗的张家高官名叫张英,而叶家那位书生人称叶秀才。
曹恪为了让故事贴合汉朝的时代背景,不得不对其中的人物作了些修改,将故事套到留侯张良头上。
至于将叶秀才改成叶孝廉,是为了避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名讳。
潘璋听完那个故事,似乎有些触动。
他沉思良久,似乎下定了决心,道:“好吧,那我们潘家只要那块地的一半,另一半给王家吧。”
曹恪问道:“你说的话能算数吗?”
潘璋道:“我当然不能代替族长做决定,不过我会尽力说服族长和族老们的。”
曹恪点点头,又问王双:“潘家愿意让一半土地给王家,你还有意见么?”
王双也谦让起来:“不必,只要个三成就可以了。原李家那块地大概有两千亩,潘家分六百亩给我们,我的族人们想必不会有太大的意见。”
潘璋又道:“没事,分一千亩给你们吧,大家都不容易。”
王双还要谦让,坚称只要六百亩就够了。
二人扯了半晌,最后决定两千亩地,潘家只要一千二百亩,另外八百亩给王家。
站在曹恪身后多时的杨亭长见问题解决,大喜过望,让二人带族人们回去,并与族长、族老们商量,争取把这事做实。
潘璋和王双答应了杨亭长,正要向曹恪等人告退,却听见吴质道:“先别急着走,我们府君请二位到客舍中一叙。”
(https://www.skjvvx.cc/a/26230/26230547/708864182.html)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1秒记住:www.skjvvx.cc 书客居手机版阅读网址:m.skjvv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