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客居 > 大明:皇兄,你的江山我来守! > 第154章 宣大总兵进京

第154章 宣大总兵进京


清明已过,京城的雨水逐渐增多,使得原本干燥的北直隶地区变得湿润起来。
  由于昨晚刚下过大雨,京城西边朝阳门外的青石板上还留有斑斑水迹,偶尔有匆忙赶路的商人或百姓路过,裤脚会被溅湿。
  到了巳时,忽然有几位看上去五十多岁的中年人走出城内,站在城门附近,脸上都洋溢着难以掩盖的笑容。
  尽管这些中年人穿着普通服装,身边的家丁仆人也算不上“凶神恶煞”,但排队进城的商贩和百姓还是主动避让,不敢靠近。
  相较于“外地人”,这些从小在京城里长大的居民清楚,今天是朝廷的“休沐日”,远处那些谈笑风生、气质非凡的读书人其实就是朝廷官员,不是他们能招惹的。
  正如百姓们猜测的那样,当看到朝阳门外原本秩序井然的队伍因为这些读书人的出现而显得有些混乱时,平时“傲慢”的守城士兵却仿佛失明了一般,没有做出任何反应。
  “现在辽东有这样的转机,真是我大明的福气啊。”
  一位面色略显黝黑的中年人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低声说道。
  “没错,没错。”
  “我大明民心所向,女真鞑靼嚣张不了多久了。”
  “这些蒙古部落能迷途知返,实属不易...”
  见有人开启话题,其他几位中年人也相继发言,声音中满是对大明的敬意,饱经世事的眼睛不由自主地望向辽东。
  老天爷对大明不薄,终于迎来了一位“中兴之主”。
  自从当今天子即位以来,原本动荡不安的国内局势迅速得到控制,民心也稳定了许多。
  新天子不仅在朝廷内外“施展才华”,对于边疆战事也“成竹在胸”,先是未雨绸缪地清除了山西勾结敌人的晋商,随后又力排众议,任命毕自肃为新的辽东巡抚。
  而被天子寄予厚望的毕自肃也没有让人失望,面对女真鞑靼的大举进攻,他亲自坐镇锦州,确保城池不失,使朝廷在“宁锦大捷”之后再次对女真人取得胜利。
  如今,就连曾经被女真鞑靼强行拉入战争的蒙古部落也开始蠢蠢欲动,主动派遣使者前来,表达了“和谈”的意愿。
  尽管这场所谓的"和平谈判"只是表面功夫,没有实际进展,但它仍然在大明朝廷内外引起了震动,尤其是那些年长的大臣们,他们热泪盈眶,无法自制。自从神宗末年,建州女真在深山中崛起以来,曾经辉煌的大明就像一头衰老的雄狮,终于显露出衰败的迹象。近十年过去,就连自称对大明"忠诚不二"的朝鲜也被迫与女真人签订"城下之盟",无人再关注大明。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时刻,这些主动前来拜见的蒙古部落如同强心针,让许多朝臣振奋不已,也让他们首次真正感到,朝廷有可能消灭女真,平定辽东。
  自从辽沈和广宁相继失陷后,大明在辽东的战略变成了"防御为主"。面对凶悍的女真敌军,即使是主张抗战的激进派,也不敢轻易谈论收复失地,而是寄希望于利用辽西走廊这个天然屏障,将女真人封锁在关外。正是因为大多数朝臣持有这样的态度,帝师孙承宗坚持的"宁锦防线"才能顺利建立。尽管大明积弊已久,地方腐败严重,但只要各大利益集团达成共识,其爆发出来的行动力仍然惊人。
  "来了!"
  短暂的寒暄后,人群中有人指着前方官道上的黑影,惊喜地喊道。在城门外等待许久的人们立刻收敛笑容,抬头望去,只见原本空荡的道路上已出现数十匹快马,除了领头者未穿盔甲,其余侍卫都装备整齐,神情严肃。
  "果然是军人出身,居然没坐车马。"
  人群中有人不由赞叹,但手脚并用,下意识地整理自己的衣衫。大概是意识到门外的读书人是专程为他而来,骑士队伍中的首领稳稳停下,翻身下马。
  "宣大总兵一路辛劳,皇上已经等您好久了。"
  无需身旁随从确认身份,仅凭来人身上的隐约杀气和紧绷的太阳穴,几位读书人就知道他们期待的主角到了,此人正是奉旨进京的宣大总兵杨肇基。这位原本沉稳的中年将领在随从介绍完面前读书人的身份后,连忙鞠躬行礼:"阁老过奖了,竟劳阁老远迎。"
  尽管杨肇基知道奉旨回京面见皇帝会受到"礼遇",但他没想到,身为帝师的孙承宗,东阁大学士,竟会亲自来迎接他这个粗鄙的武夫。在明朝,虽然不像前宋那样"重文轻武",但"文贵武轻"的本质并未改变。
  第二天清晨,伴随着深沉的钟鸣,紧闭的红漆宫门在内侍们的推动下慢慢开启,紫禁城从一夜的静谧中苏醒,开始新的一天的迎送。由于并非举行"大朝会"的日子,宫门外等待的朝臣并不多,总共也就十多人。但若是有人能穿过重重守卫,就会发现这些朝臣皆是身穿红色官袍的大臣,他们的官服前胸绣着的大多是孔雀图案。
  不久,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在青石板路上响起,引起正在低声交谈的朝臣们的注意,他们不约而同地闭上嘴,凝视着来者。

  "各位大人久等了,实在是奴婢刚才在路上不慎摔倒,耽误了一些时间。"刚走出宫门,领头的内侍便在众人惊讶的目光中连连鞠躬,声音显得十分焦急。
  "王公公太过谦虚了。"几位主要的朝臣上前一步,关切地问道:"王公公没事吧?"
  此时他们已经能看到内侍手掌上的擦伤和满是泥污的袍服。
  "让阁老费心了,奴婢无恙,只是让各位大人久候了。"他胡乱整理了一下凌乱的衣衫,再次恭敬地行礼,然后大声说道。
  "没关系,没关系。"几位领头的朝臣连忙摆手,口头上十分客气,心中的不满也随之消散。他们原本以为是司礼监秉笔有意摆架子,现在才知道是有原因的,误会了这位太监。
  "多谢各位大人的理解。"司礼监秉笔如释重负地松了口气,再次行礼后,在身边小太监的搀扶下,一瘸一拐地向紫禁城深处走去。看得出来,王承恩刚才那一跤摔得很重,远比他口中描述的要严重得多。
  看着王承恩渐渐消失的背影,留在原地的大臣们也忍不住相互交换眼神。尽管当今的天子像崇祯一样信赖宦官,但这位王太监却有所不同...
  ...
  ...
  在乾清宫的暖阁里,身穿常服的明朝天子静静地等待着面前的大臣们传阅军事报告,他的脸上带着深沉的表情,丝毫没有想象中的那种兴奋。
  在隆庆年间,明朝趁着蒙古部落在草原上相互争斗的机会,利用“互市”等手段与当时最强大的蒙古部落土默特部达成了和解,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隆庆和议”。从此,明朝与蒙古部落结束了长达两百多年的对峙状态,土默特首领也被明朝朝廷封为“顺义王”。
  之后,虽然偶尔有蒙古部落侵犯边境,但总的来说,大多数蒙古部落都倾向于明朝,寻求的便是所谓的“互市”。
  早在秦汉时期,“互市”的概念就已经存在,一直是中原王朝控制边疆少数民族的重要手段。在这个交通不便、物资短缺的时代,中原王朝的物资和技术是边疆民族梦寐以求的。
  不用提远处的事情,就连在辽东掀起风浪的努尔哈赤,他的崛起也依赖于辽东总兵李成梁的支持,给了他独家经营的敕书。
  朱由检并不怀疑这些蒙古部落想与明朝进行“互市”的想法,他只是有些困惑。虽然女真大汗皇太极在锦州城下两次受挫,但总的来说,并未伤及根本。
  以蒙古部落见风使舵的特性,他们怎么会这么轻易地“改换门庭”,皇太极又怎会坐视不理呢?
  "各位大臣对此有何看法?"
  看到面前的大臣们已经读完了军事报告,朱由检在案牍后不禁缓缓开口,眼神平静如水,没有任何波动。
  身为“君主”,他多少能揣测到女真大汗皇太极现在的处境,他的根基本来就不稳固,又在锦州城外连连失利,恐怕国内的势力更加混乱。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威望,还是为了平衡国内的力量,他都应该出兵蒙古,通过战争树立威信。然而皇太极却选择了按兵不动,这让朱由检有些难以理解。
  但如果对这些蒙古部落释放的“善意”置若罔闻,又未免可惜。毕竟,如今的明朝在辽东战场上可以说是“势单力薄”,就连忠诚的“小弟”朝鲜也渐行渐远。
  虽然不指望这些像墙头草一样的蒙古部落帮助他们抵抗如日中天的女真大帝,但只要他们不在关键时刻落井下石,就已经足够了。
  如果像历史上那样,皇太极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征服了漠南草原的所有蒙古部落,迫使蒙古大汗林丹巴图尔远遁,那么局势将会更加恶化。
  "陛下,辽东之事关系重大,微臣请求重新开启互市。"
  不久,身材高大的东阁大学士孙承宗起身拱手,语气坚定地说:“我国大明需要千金买马骨。”
  虽然女真人在辽东战场上所向披靡,但在草原上并非无敌,至少由蒙古大汗林丹巴图尔亲自率领的察哈尔部就是他们难以回避的强大对手。
  可惜的是,林丹巴图尔并非“平庸无能之人”,他一心想要效仿成吉思汗,恢复黄金家族的荣耀,因此秉持着“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对日益强大的建州女真始终采取避而不战的态度。
  天启初年,当时的辽东巡抚王化贞试图通过拉拢察哈尔部,共同对抗女真人,并向蒙古大汗许诺丰厚的奖赏,甚至上书请求为蒙古大汗加赏。
  然而,雄心壮志的蒙古大汗不愿成为明朝的“马前卒”,所以并未采取实质性的行动,仅以大汗身份对努尔哈赤进行了“口头警告”,间接导致了广宁的失守。
  这一变故使原本“和睦”的明蒙关系急剧恶化,多年的“互市”也因此中断。
  正因为如此,张家口堡的商人才会贪婪地想要“通敌”。毕竟朝廷取消“互市”后,草原上的蒙古贵族们失去了巨大的利益。


  (https://www.skjvvx.cc/a/13208/13208318/15151362.html)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1秒记住:www.skjvvx.cc 书客居手机版阅读网址:m.skjvvx.cc